“疾病与写作——刘汉通诗歌研讨会”发言纪要

作者:谭雅尹 记录整理   2017年04月01日 11:29  中国诗歌网    430    收藏

2017年3月25日下午二时,由碧城Hestie、《诗歌与人》杂志、东荡子诗歌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疾病与写作”——刘汉通诗歌研讨会于广州举行。诗会由广东诗人、批评家世宾主持,20多名广东优秀诗人受邀参加,全省各地的诗歌爱好者也闻讯自发前来。

诗人刘汉通是一位偏居粤西小县城的诗人、教师。自199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诗歌,作品散见于各种文学期刊,有诗入选《2007文学中国》《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等十几种选本。然而无常的命运给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沉重的一击。2014年底,他感受到身体的病变越来越强烈,遂于2015年1月8日到广东医学院(湛江)附属医院检查,并确诊为慢性肾衰竭终末期,俗称尿毒症。

患病多年,身体的病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尽管如此,刘汉通在病痛的纠缠下依然坚持写作,他直视疾病,用灵魂对抗肉体的病痛,融真实病痛的体悟和洞察于真诚之作,疾病也化为了他作品中的隐喻,构成了他诗作重要的个人特质。

我们敬重这样的生命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他的灵魂被锤炼得如此澄明。但诗界对这样一位优秀诗人的作品关注得却远远不够,故此我们举办本次以“疾病与写作”为主题的刘汉通诗歌研讨会,通过对刘汉通诗集《明月前》文本的探讨,提高社会各界对刘汉通的健康与诗歌的关注度,帮助他度过生命中这段艰难的时刻。


与会诗人:世  宾、黄礼孩、安石榴、梦亦非、粥  样、谢  洋、浪  子、陈会玲、林济昌、吴作歆、陈才文、夏  韵、谭雅尹、唐明映、黛  琪、曾  曾、李  达、赵  俊、颜久念、易  江、钟  雪、闵乐晓等。


世宾:刘汉通患病多年,与疾病对抗的过程也是反映生命、诗歌写作、生存世界的过程。就目前来看,疾病在现代背景下是无法逃避的存在。刘汉通作为一位优秀的诗人,我们今天研讨他的作品,探究疾病带给他什么。从疾病的思考引申到生命本质的思考,因为它既是身体的,也是精神的,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更存在于我们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古典时期,我们歌颂大自然和生命,没有面对疾病写作。进入现代,我们必须正视疾病、黑暗、暴力在我们时代中的体现,关注身体疾病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社会生活,文化与制度的弊病。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不健康的状态——一个身体疾病与思想疾病的双重压迫的生存状态。所有的赞美只是安慰怯懦的灵魂,是逃避。我们应该在写作中唤醒意识,深切体验自身生存问题、疾病问题和疼痛问题。诗人刘汉通在文本中并没有体现出因身体的疼痛而哀嚎,而体现出超越性的思悟,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感受性很强,语言深入世界的内部。诗人是大地的命名者,如里尔克对十九世纪的重新命名,我们也同样需要对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和时代文化重新命名。

梦亦非:刘汉通诗歌文本中所隐喻到的疾病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他将身体的疼痛写入诗歌。写作是一种从身体到心灵的拯救。人是在疾病中,或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可感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同行朋友们的关注和世界的关爱在这个时期变得尤为重要。

安石榴:我与汉通十几年来都保持书信往来。我认为2000年是刘汉通诗歌的成熟时期。在对抗身体疾病的痛苦期间,写作拯救了他,他带着对残缺和自然、社会疾病的体验来看待世界,这在刘汉通诗集《明月前》第三辑《湖边集》中得以体现。他深入诗歌的内部去呈现这种穿透,写作精神的支撑缓解了疾病的疼痛,并以疼痛之身理解社会的疼痛,因而自身的疼痛变得微小。对于美好事物的流逝,对社会的伤痛要比自身的伤痛有更清醒的认识,诗歌文本才得以体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性。

黄礼孩:九十年代,刘汉通与我在同一时期开始写作。直至今天,他仍在坚持着。每个写作者内心都有“疾病”,某种程度上说,写作离不开“疾病”,是“疾病写作”拯救了刘汉通,让他在最初发现身体疾病的同时发现更大的问题,从而在他的文字和思想上形成一种属于他个人的独特气质。在病中,身体作为媒介与世界产生关联,引领我们发现和上升。疾病在我们的思想中形成“抗体”,足以抵御更多东西。极端的东西会促使诗人思考更深层面的东西,如身体的思想,但这并不排除心灵等层面上的思想,写作者“消化”了并呈现出一个更为特别的世界,这是“写作的呈现”,它们缓解了身体上的痛苦。刘汉通是诗人的榜样,诗歌是他自由的灵魂和内心的宗教。

易江:诗有两有两无:诗无邪,诗无边,诗有残,诗有疾。主流诗歌不谈缺陷,只谈风月。我们应增强对“缺陷的认识”。正所谓“愤怒出诗人”,生命的缺陷,生活的缺陷会贯通到自然与诗学研究中。自然缺陷的反抗以梅花为例,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是“植物中的诗人”。三生有幸,三生有灵。自然界的对撞,人与人之间的对撞生出火花。人是智慧生命体,是灵动粒子的对撞,灵是对灵动东西的捕捉,对撞后产生的“灵”则在诗中得以呈现。

闽乐晓:在现代背景下,疾病是面对本身的真相。对诗而言,是一种现象学描述。摆脱“欺瞒”表象,面对疾病本身,诗才有质感。关注最根本的社会状况和世界状况,不是个体疾病而是人类的疾病,使疾病上升到本体意义上的高度。

浪子:疾病是现代主义后永恒的主题之一。疾病潜在本身只是呈现出部分,我们应该面对更大更广的痛。“阅读与写作”是拯救自己,更有力量地面对身体疾病、时代疾病与思想疾病,进而了解疼痛的本质问题。刘汉通是很好的例子。

黛琪:易博士从科学的角度、闵博士从哲学的角度来谈,我打算从历史的角度谈起……对疼痛的焦虑是后现代的东西……到我们想控制疾病时候就会产生这种焦虑。疾病、死亡以前是无辜的,疾病是后现代的产物,是一种现代病。

赵俊:东西方对于死亡的态度是有差异的。我们是对死亡有所忌讳并缺乏准备的民族,西方不忌言死亡。中国传统中崇拜祖宗、六道轮回……死亡是记忆的消除……西方认为死亡是超脱……刘汉通接受了普世价值,他是一个有限的悲观主义者,面对疾病的多义,他的态度是值得借鉴的。

黛琪:我说的是民族性,我们谈的是写作。祖先崇拜是基于死亡的进取。靠生育延续,在祭祀中传承……虚无,很少有人能面对。汉通的担当、看透虚无之病的担当……他的思想源头,在中国本土……他的意象是完整的中国意象。个体生命更广大的融入,是非常高的境界。

吴作歆:1、汉通的诗歌文本展示了人与疾病的三重关系:第一层面是对抗,第二层面是接受、与疾病和平共处,第三层面是融入、升华,引领精神完成超越,诗歌对疾病的切入和升华,是一种灵魂的救赎,刘汉通的诗歌文本就是最好的说明。2、疾病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到生命的极限,从而更加注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残缺或病痛的身体更加敏锐,更加能感受到生命之光的存在,这使深度的表达成为可能;3、疾病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而且我理解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疾病(黄礼孩:每个写作者都有疾病),这种疾病及自我疗伤的需要契合诗歌内生性的精神追求,所以在病痛产生的地方,诗歌也相向而生。汉通的诗歌到“湖边集”已经完成了一种精神的蜕变,这使汉通的诗歌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济昌:病毒一词是中性的……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病毒,靠它来变异……诗与生理、疾病有关系……刘汉通是纯粹的诗人,他用诗抵抗疾病……

陈才文:诗人心灵总是通灵的,我与刘汉通偶尔见面,他非常纯真,他之前的诗优美灵动,病后作品转型……在时代上升到没有谁敢说自己没有病。在生活中也面临生活的感受……压力、焦虑……诗人写作,必对这些矛盾升华。刘汉通进入诗中思考,也是他下面的写作方向。希望他战胜疾病,出更多的好作品。

粥样:前面诗人多是讨论疾病相关的话题,我斗胆用一个词:健康。刘汉通我只见过一次,从这本《明月前》书中他身体有疾病,但精神是健康的。我对人的有限性一直很关注。从他身体的有限性呈现文本的无限。从个人角度进入人类普遍意识之中。对他的坚韧度更有期待。……完成生命……一个脆弱的精神难以完成,刘汉通表现出达观。苍老也是一种完成。汉语口语中用死最多,说明中国人潜意识中缺少对死亡的研究,但是达观的。人中国对死亡不会刻意的讨论。死亡与我们的生融合在一起。……对撞反映人与人、自然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方向。这在健康中才能做到。

谢洋:在疼痛之下,刘汉通对生活的状况没有消沉,非常乐观,找到了超脱方式。在他的视野中非常开阔。在《暗箱》中讲悖论,现实中的矛盾问题。在之后呈现的是超越性。有诗性在里面……在《湖边集》、《地方史》中,从现实建构的空间与转变为湖边这个意象……

徐海超:诗人的思想自由不自由?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从存在的角度,我们的思想会改变,到最后阶段看,一切都不一样,在最后的阶段,看世界看生了不一样的变化。

谭雅尹:关于疾病与写作的问题,我想用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作为切入点,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道德压迫,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刘汉通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他不仅得忍受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而且更多的是承受加诸疾病之上的那些象征意义的重压。后一种痛苦远比前一种痛苦致命,因为它是以道德批判的方式使患者蒙羞。在此基础上,关于疾病的隐喻必须得到揭示、批评、细究和深挖。

唐明映:刘汉通诗中有某种对称:本地与外地,明月与幽暗,个体疾病与整体疾病。他的主题是:忏悔。这种忏悔不是自我总结,而是与万物联系在一起。不是个体置于审判,而是融入万物,比不患病的诗人晚有承担精神。更多的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承接,比如庄子……诗中更多是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对话。

陈会玲:汉通是一位向死而生的诗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过,“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如果说疾病让我们惊慌与狼狈,那么我想,汉通在自己的诗歌写作里找回了一个诗人的尊严。汉通的诗歌是平静、冷静、安静的,同时流露出忧伤和无奈,这和他面对疾病的态度也是高度一致的。

夏韵:人只有真正感受到鞭打的疼痛,才会觉醒。通过肉体疾病的疼痛上升到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种有力的黑暗。我认为现在有时代担当的人在创作层面上处于不断在用黑暗覆盖原来的黑暗,黑暗同时又向未知的透明空间蔓延。我们不知道那束光什么时候会出现。但现在所有的黑暗都是为了寻找光明。朝着光而去,诗心不灭。

钟雪:在刘汉通的通篇诗中,虚无是共生的……是贯穿我们的一生……老年人也未必知天命……虚无转向科学……寻找来源才知道意义。自然与生命相关,疾病不是构成文本必然原因……他的文本到后面,在寻找其他意义的所在。

曾曾:虚无是一个关键词,刘汉通有疾病,但没有从他的诗中看出焦虑,他对生活有怜悯,对自然界是热忱的,通过写作,是一种排解,对他是有意义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洲烟云种植研究所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2.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5.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6.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7.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8.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9.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诗意浓浓!文艺大咖齐聚鼓浪屿……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