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诗人王志军访谈

作者:张杰   2017年11月06日 11:39  中国诗歌网    827    收藏

问:张杰

答:王志军

时间:2017年7月

 

张杰:你2006年写的《盲牛犊》一诗,被收进你的诗集《世界上的小田庄》,“盲牛犊”也是一个很强烈的对位于人的隐喻,我在网上看到了这首诗,也看到了后记“世界上的小田庄”,通过朴素真实的后记,我更了解了你的创作之思,《盲牛犊》应是在这种故乡之爱的背景中产生,充满现实细节,以及一种淡淡哀伤的故土情怀,这种心路历程应是许多人的内心现实,只是很多人倾其一生也未说出一种真相,而你却静静说出了其中的震撼之情,你对故乡是理性的, 思索的,对故乡风物有感性,又充满深厚感情,这种深厚感情带动了你的写作,你持续保持着这种乡土情怀,这让你有些与城市诗人不同,这种差异化形成了你的乡土优势和素材资源,对此你应是幸运的,因为你曾生活在乡间,你对曾有的存在不是反叛,而是礼赞般的叙事与心灵记录,这也形成你的“小田庄风格”,对此你怎么看。 

王志军:谢谢你注意到这首诗。2006对我确实有特别的意义,经过毕业后五六年的摸索,我终于意识到我到底要怎么写,然后写出了第一批自认为比较成熟的诗,《盲牛犊》是其中一首,虽然语言上有稚拙之处,我还是挺珍视它。

如你所说,这些诗中充满了现实细节,写的是人与事,一些最普通,对我来说却充满光彩的事物,比如樱桃树、蓝点颏、枯井,等等。不可避免,由于是刚开始的阶段,所以诗更多还是关于自我的,实际上对应的是内心深处埋藏多年的情感。这种情感很热烈,对初期写作是个很大的挑战。我试着降低调子,专注于把事件、事物写好,让它们自己显露诗意。这基本上构成了我诗歌观的基础。我喜欢朴素的语言,安静地捕捉平常事物上的小小亮光。这也是《盲牛犊》最核心的地方,它的主题就是这头牛犊,我只希望能把它写好,那些小的细节:母牛痛苦的低哞,小牛踉跄着站起来,黑白斑纹,找奶头,莽撞地闯东闯西……这些都特别吸引我,然后就是那个我深受震撼的时刻:我怎么也没法把它轰回去,无奈中灵机一动,手伸向它,它靠了过来,我往回走,它跟着,就那样把它一步一步领回了家——这场景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我深受感动,这太神秘,太不可思议了。它或许有一两米的模糊视力,或许是靠嗅觉,关键是它不仅感受到我,还对我报以信任,几分钟前,我围追堵截时它可是抗争到底。当天晚上我把这事儿讲给我父母听,他们未置可否,可能他们不愿对过于神秘的东西发表看法。所以,到我能写它时,我终于可以畅所欲言了。就是那种特别想说出来的渴望,并没考虑太多隐喻。它肯定有,但我知道,事物自身包含的寓意,不用也没法刻意去设计,事物写好了,那意思自己就出来了。结尾是写作中一个发现,我猛然意识到,除了由对抗转向心灵上的互相感应,我们一同回家并建立信任的那段路,也构成了互相的引导:我引导它回家,它引导我理解爱。这时候我知道这首诗就足够成立了。

你提到的淡淡哀伤的故土情怀,确实有,我对故乡感情非常深,那里包含了我成年之前最美好的生活经验,自然也是我最丰富的素材库。它们发自内心,是不得不说那部分。但就情感类型来说,它不是思乡的哀痛,而是对人与事命运的感伤,是时间印痕对生命的触动,自然而然的丧失之痛。这些诗可以看做是对天真的一种回溯,它包含了鱼逆流而上那种古老的冲动。我在《缸中泥鳅》的结尾写到过,后来专门写过一首《感伤的正义》,感伤当然是脆弱的,但我信任它也是更强大的力量。爱的力量大于恶的力量。《盲牛犊》归根结底并不是关于悲剧、困境的诗,而是关于引导、关于爱的诗。这也正是《世界上的小田庄》那一批诗的总体追求,说“小田庄风格”有点太高抬了,算是开始写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其中关于叙事、诗意营建、结构发展等都下了很大功夫,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喜欢自己的童年,喜欢到不管多完美的另外一种生活,我也不愿意换。礼赞而不是反叛方式,和个人经历、性格有关吧,我只是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张杰:你在《世界上的小田庄》后记里谈到你的家乡正和别处一样,在剧变,甚至 “地下水有了一股咸苦的味道”,一代年轻人正陌生人一样长起,对此你感到 痛心和绝望,“当今时代的病症让我们身不由己地悲观,但我仍然深爱这个世界”,由此是否可以说,你的作品整体基调是趋向暖色的,光明的?乡村的真切绝望,是否会在这种心灵暖色中变得不那么沉重了?真相的叙事对中国乡村意味着什么?这里面,你考虑到一种诗写色调吗?还是这种色调来自你的光明的考虑?还是来自你善意的期许?还是完全出自你乐观的性格?  

王志军:是的。在积极肯定的力量和虚无之间,我倾向于信赖积极的力量,所以大部分诗是朝向这个积极力量的努力。我在写作上信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若非如此,我真不知道写作还有什么值得的。当然,在写作中我首先追求的还是一种真实感。不预设观念,让事物自己呈现意义,如果它显得温暖光明,那是因为它们包含这些。相对你谈到的善意的期许、光明的考虑、乐观的性格这些偏主观的方面,对我来说真实才是我写这些诗的根源。当今乡村的现实,越是近距离观察越有切身之痛,有些让人沮丧的东西是不可逆转的,确实非常痛心。既然不可逆转,我们就得面对。好的东西同样亘古不变,农村的朴素生活,草木农事,爱与亲情,喜怒哀乐……世界是平衡的,因此我从来不对现实真正绝望,这是我对现实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别的国家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有些问题是全新的,我不知道我们会做到什么程度,但我肯定不希望沉溺在这种不如意中,而忽视生活本身的美好。我说的不是我自己的生活,而是我身边人的生活。

这是我个人的视角。我没有写太多当下农村的东西,我觉得自己理解的还不够。真相从来不只是一方面,我自己写出自己不得不写的这部分,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如果我写当下的乡村,那肯定又不一样,但我不是记录乡村沦落的新闻记者,我只是一个个体的感受,我对真实叙事有自己的理解。我相信诗人应该保持真正的批判精神,对现实的,更是对精神的。对现实的批判要关注那些社会问题,对精神的批判则要关注那些看似批判实则空虚的姿态感等等,我希望两者兼顾,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在一个经历了这样发展历程的国家,我们没法对每一方面抱以理想状态的期许,也就是说,对不好的方面加以批判的同时,也要对一味批评保持警惕。毕竟批评太容易了。坏的方面比较刺眼,好的方面容易被忽视。作为诗人、艺术家,如果改变不了现在,也应该相信所做的工作会在未来发挥一丝一毫的影响,肯定会有的,文明传承是润物无声的过程,今天美好的东西同样也有过去的艺术在发挥作用。必须做点什么,抱怨没有任何意义。


张杰:你的诗自然、朴素,不动声色的洞察和隐喻的运用,推进转换的技巧,自然散漫与隐秘诗核的联结,主题的庄严与对世俗的感受,使许多诗充满意义的内在辐射和弹性,这种趋风格化的写作,你会有所改变吗。

王志军:你这么说,对我是很大的鼓励,这些确实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我对每首诗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言之有物。换句话说,有一个值得我去写的主题。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衡量其所包含的思想意味能否将它作为一首诗支撑起来。之后就是技术问题了,我会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语言上,精确,节奏,变化,等等,对,不动声色,让句子有浑然之感,同时也经得住推敲。令诗不同于散文的那种技艺,在我看来是诗人最具专业性的能力。

我想对诗的核心的理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个人的经验是,诗人在发展中,不仅要开拓诗路,更要学会取舍。一个诗人能写很多题材,但会慢慢明白有些东西得舍弃,集中精力去加强对自己最重要最真实那部分,形成某种和真实自我最契合的风格。观念上的选择和判断,最终还是来自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自己会最大程度保持写作的诚实。

在这个尺度之内,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尝试和变化。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种种可能性,比较典型的是《仙人掌变形记》这个小集子,还有其它一些诗,只有写出那种自己能感觉到却完全没有把握的诗,才会获得最大的满足。总写自己能轻松把握的诗,没什么成就感,也容易陷入俗套。

 

张杰:对种种城市题材,你有什么写作考虑。

王志军:成年之后我一直生活在城市,和乡村记忆不同,这是我的现在、此刻,自然也是题材的最直接来源。我对这类题材一直抱有很大的兴趣,一些想法,在《城市的光》等诗中得到了部分表达,写的还不充分,特别是这种生活的现在时态,意味着更鲜明的时代气息,有许多值得挖掘和思考的东西。我们的诗对城市的理解,一直不太够。城市有它壮阔、庄重和斑斓的美,冷漠外表下隐含着强烈的冲突、矛盾和个人意识。就像铁灰海面下其实蕴含着强大的暗流和丰富的物种,光表面上看一眼是没法得出真正的印象,得潜下去。有一些相关的题材一直在心里涌动着,希望以后能好好写一写,看机缘吧。有时候看似我们选择了一个题材,其实是没得选,它在那里等着你,你写不了别的。相对来说我更关心语言上的努力,毕竟,题材是我们不得不说的东西,而形式才是不得不说好的东西。

 

张杰:从阿伦特角度看,《城堡》中的 K,在他眼中似乎那个官僚主义管理的世界已 经不复存在了,尽管卡夫卡向往摧毁他那个时代的世界秩序,但他本人并不是 一个摧毁者,他只是一个摧毁那个社会的“设计师”,一个“世界的建设 者。”(见《阿伦特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 413页) 对此论述,结合中国现实,你有什么看法。

王志军:阿伦特的理解,我觉得只是对《城堡》的解读之一。从我的角度,我更愿意把这部小说理解为是个体的存在感受,并不主要针对体制,而是个体生命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荒谬”感。庞大体制是其中比较显明的部分。每个时代每种制度下,都有这种格格不入,因为官僚体制是社会的一种属性,正如空虚也是生命的属性。所以,我觉得从哲学上比政治上更能探究这部小说的根源。卡夫卡本身那种极度的敏感,那种空虚和热烈渴望的对抗,恰恰是他力量的来源。如果他没有那么强烈的痛感,他就不会写出这样的小说。

正与负的牵扯中存在巨大的张力,在深渊中沦落还是领受那巨大力量,正是艺术家境界上的差别。好的艺术都是能在正面体现出积极力量的,那怕他置身深渊。从这一点来说,虽然我不太认同卡夫卡是摧毁社会的“设计师”,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世界的建设者”。他是那种真正具有创造力并跻身于人类精神传承长流的作家。

 

张杰:现在的社会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性社会,全球化问题使得中国某种公共领域里的对抗性增强,新诗在这种民主逻辑中获得一种实质性的自由立场,而中国新诗的民主化如同中国诗人命运的共同体,无疑也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

王志军:诗歌最终要高于政治。把诗歌置于这样的泛政治语境,会不会强加给了它一些东西呢?我是说诗当然包含这些,但它显然不是政治的一部分。你谈到中国新诗的民主化,我很少从这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了解也不多。从专业上判断,我确信今天有好几个人写出了最了不起的诗,有点像新诗以来一个漫长过程开花结果的时刻,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相信诗歌有它自己的语境、观念史、价值标准。诗歌最后必然体现出真正的时代精神。

 

张杰:孤独是什么?只是一种表象吗?人们有时候离的很近,却无法理解彼此?缺少沟通和交流导致了无法理解,这种不被人理解的环境让孤独感倍增。我们时常真切的感受到孤独的存在,但我们只是空洞或理论地理解了孤独,却不知孤独无时不刻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此你怎么看,对诗之孤独你有何想法?

王志军:怎么说呢,孤独应该不是表象,而是本质吧。因为毫无疑问,它是个体生命最真实的一部分。孤独和人是相伴相生的,人虽然是社会动物,但首先是一个有个性的独立个体,在我看来,恰恰是因为人具有动物不及的交流能力,因此也就有了同等的孤独。自我越强大,意识越强烈,孤独感就越深,当然,自我强大,承受孤独的能力也会更强。

精神生活本身,在我看来就是建立在交流、共享基础上的真正的孤独。很多精神体验,我们是没法跟人分享的。写作恰好是这样一种发自于孤独,又渴望并寻求其他人理解的行为,渴望共鸣,抒发孤独,是写作的原初动力之一。有一点挺好玩,那就是真正安心孤独写作的人,往往聚焦于世界,有种和外部相处的融洽,特别强烈的孤独也能通过对世界的感受写出一种崇高感。不安心孤独的人,往往会聚焦自我,显出一种假孤独,一种唯我自恋的姿态感,写作不再是单纯表达自我或者寻求理解,而是寻求欣赏。我相信,最伟大的诗,都是伟大的孤独,这种孤独对应的是世界,不是个人。

很幸运,在我的写作中,有一群不事声张、水平值得信赖、以友谊互相支撑的诗人朋友——其中有几位前辈诗人,然后大部分是年龄相差不多,大家相处如兄弟姐妹。在这个小集体,不管是谁,写出一首诗,都会有一些非常诚恳、专业的意见,这真的就足够了。不管是交流的愿望,还是情感上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可能在其他方面寻求阅读理解甚至名声的愿望就淡了。我们最自我的生活当然是孤独中完成的,我们也享受这种孤独,但实际上自己呆久了,还是希望能在朋友中好好聚一聚,聊一聊诗,分享那种欢乐。所以这时候友谊显得特别宝贵。它不用你刻意去维系,彼此的存在就是足够的维系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我经常以此激励自己,得努力写得好一点,专注一点,不至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显得鄙俗。懂得孤独的人才能懂得友谊,孤独对写作来说是太宝贵的财富了,我没法想象一种没有孤独的生活如何能够忍受。没有孤独的生活,存在这种可能吗?

  

张杰:苏珊-桑塔格说“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年龄组——我们的时代是青年。这个时代的精神是冷静、去人性化、玩、感受和非政治。”,对此你有什 么要谈的。 

王志军:这是对时代的观察,对大众精神生活的感受。不可避免需要在大众层面来做出判断,我想说,她的观察当然非常准确,消费主义,科技产品正日益加重着这样的症状。青年一代有这样的问题,缺少热情、传统价值观和责任感,齿轮般精密的社会高速运转把人变得更为自我,磨损个性。

且不说青年还有许多与之相对的优点,单从精神生活的角度来说,从古至今并没有理想的大众精神生活。我们抱怨的东西,包括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价值观涣散等等,我在贡布里希那里也全都读到了。有些时代显然是被诗意化了,就像民国。大众就是这样的,冷漠,科技和物质带来的就是一种自我消耗,这是非常真实的,但同时,每个人身上都有他自己精神和人性。从这个层次判断时代精神总是显得不够,因为,就像歌德莎士比亚代表了他们的时代一样,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才代表这时代的精神水准。当代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杰出人物,我更愿意关注这些让我感受到这一代人智力水准的人物,受他们激励,振奋自己也努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张杰:你的《论家庭生活》一诗说出了许多家庭似乎有些残酷的真相,具有一种现实感和生命感,但又和乡土无关,这样跳出你所熟悉的乡土领域来抒写更为复杂的城市生活,以及城市人的内外变化的作品,是不是对你形成一个新的写作维度和挑战。

王志军:要强调一点,因为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误解,这诗呢,其实不是要说家庭矛盾,夫妻相处从理想跌落现实,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亲密的流露。这首诗,还有后来的一首《真爱的时刻》,也是夫妻间争吵的诗,对我来说并不是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残酷,而是成长领悟,它们让我懂得了家庭生活是浪漫和现实的综合体,忽视了现实的一面是不行的,忽视浪漫一面则更可怕。夫妻当然都是小孩子,在外人面前成熟,在夫妻之间还是会天真很多,这恰恰是爱情的魔力。两个人共同磨合,接受彼此的缺点进而提升自己,是爱情中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因为争吵是很少发生的事,才会震动我,让我想去写它,如果经常吵架,就不会去写了。很多人跟我谈到这首诗,可见每个人在爱情中都或多或少面对类似的问题。对我来说它是亲密的爱情诗。

关于当下生活,我其实也一直在写,我希望这些题材能慢慢形成一个整体面貌。

 

张杰:你能否描述下你的生活环境。《时光之踵》是你 15年的一个诗结集,收诗有 70多首,未来你希望在此基础上,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写作突破。 

王志军:我的生活比较简单。一周上五天班,六点多出门,六点多回家。有时会加班,周六日能休息的话尽量陪陪家人。北京太大了,每天上下班路上就挺累的。我个人喜欢漂亮的小城市,或者真正的乡村,有时也很想换换环境,但孩子还小,也就先顺其自然了。在不能改变之前我把这看做不得不面对那部分,我也明白,必须这样才能把自己从逼仄中摆脱出来,才能更好地保持自我。读书基本是在地铁上、午睡前半小时,然后就是晚上。真能写的时候则是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时间。我写的比较慢,一首诗从开始想到写出来耗时几年是常有的事,即便真正的最后冲刺,一般也要一两周,在这时会特别激动,一首诗一天中会利用自己能利用的时间改上十多遍,早晨到单位,中午吃饭前,开会间隙,晚饭前,等等。时间上受些羁绊,但对写作、读书来说从来不会不够用。关键还是在自己。渴望变化,更渴望能倾尽全力利用好当下。

《时光之踵》是我几部小诗集的一个合集,确实是前面写作的一个总结。未来我希望写出一些新的东西。语言上更有硬度,形式上更凝练。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对自己好像更严苛了,不同年龄段会带来新的东西,但必须专注才能把它揪出来。《时光之踵》出版后,我又接近完成两部小诗集,都有三十多首诗,其中《白色的诞生》有点诗集写作的意思,我重新回到了小田庄的题材,在大部分诗中,场景替代了叙事,内心感到片段的东西更多了,一些小的闪光点,而不是原来的完整的故事。我想慢慢通过最微小的事物、事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让每件事物在这个世界中互相辉映,自发光彩。《另一侧是阴影》更关注我的当下、我生活其间的环境,有一些抒情的东西。等编好了请大家批评吧,接下来要写的肯定又会不一样了,但若不专注写出来,说这些就没意义。过去十多年我学到了一些东西,但距离自己想做的想学的还差得远呢。每十年一个阶段的话,我希望至少能再好好写两三个十年。我也不知道能写成什么样。现在大概能感到未来三五年我想写什么样的诗,也没把握。专注其实是最让人期待的东西。有时你自己也不知道今后能写出什么,但专注了一定会有惊喜。特别是对我来说,纯洁健康的生活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每年比较乏味的日子过去,回头看时,只有写作上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才是最大的安慰。谢谢张杰兄。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