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ga'); ga('create', 'UA-78513887-1', 'auto'); ga('send', 'pageview');

罗振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式的尴尬正在消除

——“盘活”中华诗词的尝试与启迪

作者:罗振亚   2018年04月25日 09:11  光明日报    2069    收藏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诗歌文本都是半成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审美再造,其价值才会最终实现,因此受众及传播则可谓诗歌得以流传的关键。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诗歌传播语境并不理想,商品经济、大众文化与学历教育的“合力”挤压,使诗歌生产、诗歌传播经历了一段边缘化的厄运。诸多报刊消减诗词的版面,诗集出版数量锐降,出于盈利目的的影视节目生怕沾上诗词的边儿,甚至几乎每年高考试卷“作文”题的题干说明中,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尴尬。一句话,诗词的传播渠道被严重地堵塞了。

新世纪后,诗词创作与传播出现了种种“复兴”的迹象。自201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更让诗词在老百姓中“火”了一把,引发了一场诗词狂欢,主持人、嘉宾、选手与观众互动,“品千年诗韵,阅百味人生”,传统文化魅力尽显。今年央视又推出一档诗词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诗词与音乐联袂,主持人、经典传唱人和鉴赏人强强联合,收视率火爆。而近两年此起彼伏的四川卫视的《诗歌之王》、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等,推波助澜,使全社会的“诗词热”居高不下。这种“盘活”诗词的尝试,强化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给当下诗歌如何实现有效传播、提升社会的诗意氛围提供了方向上的经验启迪。


诗词传播重在跨界


要提高诗词传播的有效性,应从诗歌文体的优长与局限出发,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大胆地进行跨界。20世纪是文化艺术交叉的时代,在“此在”经验的占有性和处理复杂事物能力方面先天不足的诗歌文体,为继续生存,已自觉向小说、戏剧、散文等寻求技巧援助。而诗歌传播手段也相应调整,如果还一味地靠口头流传、课堂讲授、选本编辑、配乐朗诵,乃至音乐电视制作,走传统传播路线,已经提不起受众的兴致,所以必须更新手段,尝试“跨界”传播,为传播内容配备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恰切传播形式。《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即在于找准了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点,扬大众流行文化之长,以央视媒体之“电”为核心传播源,建构“广、电、报、网、端、微”六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实现传播渠道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博客、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的多方配合,迅捷及时,反馈便利。再佐以绚丽大气、光影投射的舞美设计,传统或现代元素洋溢的背景音乐、精妙机智而又诙谐的主持朗诵,飘逸灵动、诗画一体的感官氛围,以及“飞花令”、看图猜诗等游戏细节,轻松娱乐和传统诗词遇合,流行文化同明星效应共生,向来高高在上的诗词从书斋的“天空”被请到大会现场的“地面”,确实使观众在身心享受中品尝了诗词文化盛宴,提升了传播的看点和趣味性,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日常娱乐与文化传播相得益彰,效果可圈可点。

与向大众文化扩张并行不悖,诗歌传播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合理跨界更应提倡。诗歌与音乐、舞蹈原本混沌一处,有很强的可唱性,中外文学艺术史上也不乏“歌”诗创作,2016年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愈发证明了“歌”“诗”结合、严肃文学通俗化的合理合法性。《经典咏流传》收视和口碑俱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与音乐的跨界结合。节目主创坚守时代性和时尚感原则,用流行音乐方式把经典唱出,开拓出一条经典传播的新途径。其中清代袁枚的诗作《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本来知道的人并不多,但经过支教的青年教师梁俊谱曲、添充衍生和传唱,被“唤醒”后却人气爆棚,许多人共鸣其生命力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让经典再一次流行”。再如海子的《九月》,通过民谣歌手周云蓬优美而悲怆的创造性演唱,对生存、死亡和时间的思考,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诠释,甚受青年喜爱。周云蓬以吉他演唱黑大春的诗《不会说话的爱情》,和鼓声、小提琴声“混搭”,实现了诗与民谣、摇滚的艺术同构,也是成功的范例。诗词一经向音乐跨界,仿佛被插上了“翅膀”,拥有了获得飞翔姿态和美感的可能。

至于诗歌向戏剧跨界,早在现代时段闻一多、袁可嘉就有过理论企望,而后不断有人做诗歌戏剧化的实验。1994年北京“戏剧车间”导演牟森为诗建“场”,把于坚的长诗《0档案》搬上舞台,几个演员不带情感色彩的日常行动重复,外化出档案对人成长的钳制,积累了以戏剧方式处理诗歌文本的视角和经验。近几年李轻松着力做诗剧实验,她的《向日葵》由张旭导演、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演出后,因肢体语言、多媒体与歌舞的共融互动,诗歌趋于或舞或唱或静的状态,演出效果良好。在这方面,从容开辟的“中国诗剧场”与“第一朗读者”尤为出色,她多年探索如何使诗歌大面积、多方位走近读者的途径,最终找到了诗歌要与戏剧乃至其他艺术嫁接的“跨界诗歌”对策。前者是让诗歌传播成为有某些戏剧情节、人物贯穿的朗诵,用民歌歌手、舞者、二胡、小提琴、钢琴演奏以及戏剧场景衬托,珠联璧合;后者是在开放式场所,通过朗读、戏剧、音乐、点评环节,让公众听见、看见、热爱、领悟诗歌,以先锋化的立体呈现拓展诗歌的传播空间,增加了传播的实验色彩。因为它们谋求内容、渠道和平台间的内在融合,双双被誉为新世纪影响最大的跨界尝试。


诗词传播需要拓宽渠道


如今诗歌发展境况丰富而复杂,完全靠传统的传播手段难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及时地更新传播手段,力争最大限度地保证诗歌无时无地不在传播的状态,就成了一种相对理想的选择。如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因素考虑,适时地举办各种诗歌节或诗歌大赛。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的青海湖诗歌节、李白诗歌节、《中国诗词大会》等,都对诗词的传播推广做过积极的尝试,特别是连续三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几乎达到了全民参与的程度,仅“《中国诗词大会》为你度身定制的古诗词”那种新媒体互动方式就因新鲜、个性十足,在第二季的同步答题互动量就达五百多万人次。

又如诗词吟唱也是比较可行的形式,它不是念诗,也不是朗诵,按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阐释,这种吟诵法是用特殊的声韵规律吟唱古诗词,用一种最符合其声调节奏、声律特色的方式,将诗歌抑扬顿挫的形式美传达出来。实际上它也是对古诗吟唱传统的自觉性修复,像东北的“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组,即通过现代的记谱方式和专业的音乐编配、制作模式,以及“文人唱诗”的演绎手法,统筹编曲手法、现代和声和数字音频技术,融时尚与经典于一炉,使古典诗词通过吟唱重放艺术美感,并借助网络新媒体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广泛传播。

再如随着微信、微博在互联网领域地位的攀升,靠微信公众号与博客传播诗歌更自由便捷,覆盖区域十分广阔。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公众号就很好地沟通了读者和诗词,令诗词顺畅地进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梁俊和梁越群传唱的小诗《苔》首播亮相后,一夜“刷屏”,演唱视频全网播放量居然超过5000万。博客的传播力量也不可小视,2008年汶川地震的次日,沂蒙山一位作者创作的《汉川,今夜我为你落泪》贴在博客上后,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600万人次的点击率。从这些微信、博客的诗歌传播中不难看出,人间不是不需要诗,而是需要好诗,当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更在呼唤着好诗。


诗词传播宜坚持经常


诗词传播要从娃娃抓起,让读诗、诵诗、写诗、评诗成为常态化的习惯。一个民族的诗性思维养成,一个社会的诗意氛围营造,均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和努力。所以不能“一窝蜂”地搞突击,一有电视竞赛节目或创作大奖评比激发,就火爆异常,频频模仿,热过了头,而一旦没有活动和功名支撑,就搁置一旁,默无声息了。相关的教育部门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们从小即喜欢、接近和诵读优秀诗歌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让那些诗歌“润物细无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乃至心智结构。同时当下学校诸多教师“旧瓶装新酒”,用传统诗词的解读方法应对新诗的怪异现状,完善新诗教育方法,这样才能确保诗歌的有效传播和传统文化的彰显。并且诗词修为与素养的形成乃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背诵、吟唱多少首诗歌就能够解决的,它必须凭借反复的诵读、赏析尤其是创作的多方联动方可完成,唯有如此古诗词与新诗经典才不会在根上断流。从这个向度上说,有几个信息是令人振奋的:2017年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在佛山市启动,鼓励小学生赏读、创作诗歌;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40题围绕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设题,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今年中央美术学院考试中,中国画专业考题之一是“书法创作考题:自作咏春七绝一首”,考题要求标注诗文(30分),书写(70分)。这三则信息说明,诗歌传播已经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能够从根本上抓起;诗歌传播已经不仅关注传统文化与诗词的关系,还关注了古代经典如何向现代进行转换;诗歌传播已经在局部超越读、看、听层面进入写的阶段,正在创作实践的训练中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落到实处。而这些是否可以理解为“盘活”诗词,进行诗歌有效传播的最佳时机已经悄然到来?

当然,诗词传播要从接受对象出发,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如“吟诵”需要有相当水准的音韵学专业知识做支撑,要求极高,不宜大面积推广;传播方式上可以和娱乐路线结合,但一定要有度,不能为迎合时尚与受众心理放低身段,更不能有了娱乐丢了诗;传播还应常态化,切忌忽冷忽热,过分哄抬诗词或贬低诗词的行为,其实都有损于诗词的灵魂与尊严。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