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良渚之光,随鸟纹一路飞扬

作者:海岸   2018年07月17日 09:19  中国诗歌网    2540    收藏

图片1

良渚余晖:广富林文化遗址


四月,春暖花开时节,我曾应上海翻译家协会之约,赴上海远郊松江考察广富林文化遗址。沧海桑田,海上初曙远古华章,人们不禁追问“上海从哪里来,上海何以为上海”?一片水泽之下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声、光、电、蜡人、图片、文字等手段助我纵览广富林文化,探寻一番“上海之根、海派之源”。那片文化遗址要早于马桥遗址,又略晚于崧泽遗址,属良渚文化余晖(约4100—3800年)。距今5000年前后与良渚文明同步涌现的世界早期文明——古埃及早王朝至古王朝文明时期、古巴比伦苏美尔文明时期、古印度哈拉帕文明,令人诧异地都出现在北纬30º附近,一根悠长的北纬线,串起人文世界璀璨夺目的文明真珠和厚重的奇迹;徜徉在绿水青山间的良渚先民,在广袤的环太湖平原创造东方史前文明的最高峰,更令我油然而生对良渚文明圣地的向往。不曾想进入六月,我接到杭州良渚新城管委会、杭州“我们读诗”机构的邀请,赴余杭参加“诗人、作家来到美丽洲,走读良渚”采风活动,追寻“良渚之光”如何升腾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曙光。


图片2

良渚博物院



每当走进人类考古遗址公园,我屡屡设想自己是第一个使用火的人、第一个吃熟食的人、第一个穿衣服的人、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成为文明进程中一个伟大的先驱。我走过距今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也去过距今4600年前广汉三星堆遗址、3000年前成都金沙遗址;今日又随诗人、作家采风团走进距今5000年前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在6月27-29日为期三天的采风活动中,深入良渚遗址腹地——良渚博物院、瑶山祭坛、野芦湾、东明山森林、东明寺、“大屋顶”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等良渚知名地标,去寻觅华夏文明远古的文化痕迹。

6月25日下午,余杭良渚博物院经过10个月的陈列改造重新开放,26日上午,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正式开放,27日来自各地的诗人、作家们相继来到良渚。第二天上午,我随采风团走访“大屋顶”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及周边的 “梦栖小镇”,下午就直奔博物院。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良渚博物院,看到全新亮堂堂的陈设,一改若明若暗古遗址常见的景象。所有展厅全部辟为大空间布局,以高光敞亮、明快、现代的风格基调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感。新开馆既有“所谓不变”,即建筑布局不变、良渚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定位不变。良渚博物院前身是1994年建成的良渚文化博物馆,2008年新馆建成为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博物馆,今日更成为良渚古城遗址申报杭州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项目。良渚博物院的“所谓变”,即首次开放最近10年新发现的良渚古城——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都邑遗址,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城”;其次,汇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和余杭博物馆等四家馆藏,遴选更多、更能反映良渚价值的文物;再者,良渚博物院在“互联网+”时代下实践传播方式多元化,融传统展示与数字化手段为一体,合理使用大型油画、场景复原、尤其是19项数字多媒体展项,尤为惊艳。


图片3

良渚博物院中庭


第一展厅“水乡泽国”展示良渚遗址的地理位置、时间序列以及古气候和环境、一脉相承的文化谱系以及良渚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第二展厅“文明圣地”围绕“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这一主题,整体揭示良渚王国如何成为权力与信仰中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第三展厅“玉魂国魄”成为良渚文化玉礼器的系统展示。良渚文化因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而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最后,我在“良渚主题文创产品展”中购得一件印有“良渚神徽”的圆领衫和一本《良渚文明的圣地》,带着美好的记忆一路回味良渚博物院传递给我的无限惊喜。



一颗颗稻种,活生生的在地下

被深深地埋葬

风暴呼啸在泥土之上

悬浮的星河,更高、更久长


一切似乎都汇入长眠

忘却了诞生与死亡

拒绝出土的种子色泽金黄

——《河姆渡·稻种》(海岸,2004夏)


步入第一展厅“水乡泽国”,参观良渚时期发达的稻作农业,我蓦然想起十多年前参观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后写下的一首《稻种》。一般而言,新石器时代有三大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其次发明陶器,再者就是出现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无论从河姆渡文化——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耜耕农业遗址,还是从良渚时期的稻作农业遗址,大多数挖掘的探坑都发现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和木屑、苇席交互混杂的堆积层,大量出土人工栽培的稻谷,彻底推翻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说法,为我国栽培水稻从本土起源的观点提供了有力依据。良渚文化时期,良渚先民开辟沃土、种植水稻、养殖家畜,制陶、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业生产专门化、体系化,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石。


图片4

良渚玉璧(放大)刻符


良渚文明距今4300-5400年,农耕作业发达,手工业生产已成体系,以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地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为代表的玉器系统、玉礼制度已达史前玉文化的顶峰。良渚文化中的精美玉琮呈方柱状,内圆外方以示天圆地方,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高规格礼器,借此可与神灵沟通,也是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史前时代,人们经常在器物表面描绘或刻画图案,或者为器物的美化装饰,或者表达意思,前者称为纹饰,后者称为符号,而良渚玉文化已出现多个刻画符号的组合排列,可视作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例如,少量玉璧、玉琮刻画有“鸟立高台”等表意性象形符号,或线条简单的指事性抽象符号等。古埃及文明也有类似的符号,其王名一般由鸟形与台形组成,鸟形指向神,台形指向宫殿,内刻国王之名。良渚铭刻符号则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为玉器图案的母题,指向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袛,体现良渚社会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体现以神权、军权、王权政教合一的权力体制,彰显良渚文化成熟而步入国家文明阶段。


图片5

良渚玉鸟(反山遗址出土)



凝视第三展厅“玉魂国魄”展出的玉琮、玉钺上的神徽图案,我尤为一对扑闪神秘的大眼睛所吸引。这个完整的神徽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神灵形象——头戴羽冠,双手扶住两只大大的兽眼,扁宽的嘴巴有长长的獠牙伸出嘴外,下肢更有两只弯曲的兽爪。考虑新石器晚期刻符趋向简化,该图案所表现的是良渚人崇拜神的整体形象。反山遗址出土的玉鸟,鸟形平展,尖喙短尾,两翼外张,作振翅奋飞状。这些玉鸟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呢?鸟是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动物,赋予上天下地的飞翔特性,令人类所向往,尤其是候鸟随季节定点飞翔的生态现象,更增添了鸟的神秘感。在良渚文化玉器的主题纹样中,与神徽成一体的鸟纹想必体现良渚之神所乘的神鸟,许多玉琮上的鸟纹往往雕琢在神徽两侧,反山遗址出土的玉钺鸟纹则刻画在神徽下方,证明良渚人崇拜的鸟就是他们所信仰神灵的载体,其鸟身部分都是以特化的神眼,即以神徽的眼睛来表达,更直接地反映鸟是神的载体,是神的化身之内涵。这种以动物的身体显现神的眼睛来表示神灵所在的方式,在早期的神灵崇拜中,还可见于河姆渡等早期文化中。


图片6

良渚神徽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正面中心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的上部刻有火焰,象征太阳,两侧刻有一对相向而视、圆目钩喙的鸷鸟,边缘还刻有线条流畅的鸟纹,雕工十分精美,是原始象牙雕刻中的珍品,历来被学者视作为人形化的太阳神,鸟纹则视为太阳的光芒,从中可看出河姆渡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互证良渚文化中的玉鸟、鸟纹以及越地青铜器中众多鸟形装饰,可谓开后世鸟崇拜之先河。著名考古学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却认为,回头看河姆渡文化所谓的“双鸟朝阳”图案,其鸟身所围绕的是先民所信奉的神灵的眼睛,其鸟纹应具有相同的内涵,鸟身所载现的并不是太阳,而应是神灵的眼睛,只不过是以双向的鸟首来表现罢了。从河姆渡文化只有弓形帽和双眼的不完整神像,到良渚文化的头戴羽冠、四肢完备的完整神徽;从背向的双鸟共同负载一只神眼的连体式鸟纹,到各负神眼分置于神徽左右的鸟的形象,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化之间深刻的渊源和内在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造神过程。良渚文化与河姆渡文化虽然相隔数千年,这两种文化对于头戴弓形冠的神灵形象以及以鸟作为载体的表达方式的传承,表现出非常强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应是一种文化根脉的接续与认同;故此,我写下一首《玉鸟》表达对上述两种文化的敬仰:


热衷于飞翔,想象比风更流畅

鸟纹抽象翅膀所有的演化

浮尘岂能遮蔽一路的飞扬

玉鸟,立于时光之上

火焰从视毛孔渗入窥探者的内心

     ……

瑶山,群鸟翔集五千年

祭坛的鼓声远去,隔着三重土色

云烟有意,流水终究无痕

一对圆睁的眼神,传递神灵的飞翔

美丽洲升腾文明曙光,两岸惟有苍茫

——《良渚·玉鸟》(海岸,2018夏)


图片7

河姆渡“双鸟朝阳”纹象牙刻件


附文中的两首诗:


河姆渡•稻种


一颗稻种,活生生的在地下

被深深地埋葬

没有空气没有声音

黑暗断送了可能发生的向往


一颗稻种,迷离微笑的种子

遮蔽的日子真实又彻底

大地的子宫孕育着另一种梦想


一切都那么的安详

一天又一天,单调又漫长

活着就像死去一样

种子的疼痛无声无息


一颗颗稻种,生根发芽的种子

也许就该被埋在地下

灵魂耐得住孤寂、流离与绝望


一颗颗稻种,活生生的在地下

被深深地埋葬

风暴呼啸在泥土之上

悬浮的星河,更高、更久长


一切似乎都汇入长眠

忘却了诞生与死亡

拒绝出土的种子色泽金黄

   

(2004年10月3日)



良渚•玉鸟


热衷于飞翔,想象比风更流畅

鸟纹抽象翅膀所有的演化

浮尘岂能遮蔽一路的飞扬

玉鸟,立于时光之上

火焰从视毛孔渗入窥探者的内心

   

沙洲北岸不见人流,唯有远山如黛

江河的源头是一片水泽

打磨与否断代石器时代的交替

斜坡撒满陶片,盛开漫山的黄秋英

墓地深处垒起一垄信仰的祭石


濯洗的祭坛,露水自然地滑落

鸟的迁涉,打开一部史前的传说

所有的部落隐身于尘埃

荒草举着火苗,烧过待耕的田野

陶罐内,笑声一浪更比一浪高


真知或谎言,开始与结束

内心感知天际间的一道道闪电

流失的思绪蓦然回返

水在泥土间预设离席的裂隙

远方西斜,日子终究遗落在一旁


瑶山,群鸟翔集五千年

祭坛的鼓声远去,隔着三重土色

云烟有意,流水终究无痕

一对圆睁的眼神,传递神灵的飞翔

美丽洲升腾文明曙光,两岸惟有苍茫


(2018年7月3日)


图片8

诗人、作家在良渚“大屋顶”文化艺术中心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2. 许道军:“重新发现”网络诗歌
  3.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4.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第420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