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论新解

作者:何敦成   2018年09月30日 13:08      1065    收藏
孔子诗论新解
          ——写在孔子诞辰2569周年
孔子在《论语》中开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先河,最有名的论断就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兴观群怨”和“思无邪”毫无疑问的形成了中国诗歌美学的精髓,深植在国人心里,中国历代文人也都普遍的接受和推崇,且在阅读和鉴赏中也形成独到的体系和思维定势,因此中国诗歌总是能够带给人一种纯正的、积极的、与生活紧密对接的状态和一种质朴纯洁的道德精神。但历朝历代文学大家对兴观群怨的解读,偏向于深奥,学者们也总是在积淀的思想中去发掘。今天我们换个角度,从字面本身的内涵来重新认识一下夫子当年的诗美理论,或许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诗可以兴”:“兴”[ xīng ]字,从舁( yú)从同,有同力共举之象。其字面有生发,挺举,蓬勃的含义,代表推陈出新、摧枯拉朽、兴旺发达的气象。另一读音[ xìng ],则代表兴致,兴趣。无论哪种读音,都强调的是积极、正面、进取,强调的是生命的活力与天地的大爱,强调的是对生命未來的嚮往和对成长的企盼。古人认为,“兴”字能够感发意志,淘冶性灵,净化灵魂(荡涤其浊心)。其精神境界能使人摆脱昏庸猥琐,变成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豪杰、圣贤之人。所以孔子把‘兴’摆在诗歌美学的首位。也表明在他看来,诗应该具有激励和教化、使人在精神层面产生净化和升华的功能。
一个“兴”字,讲的是选材和立意。选材宜兴,就是应当选取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紧跟时代发展、迎合社会脉动、关联人民生活、未来取向具备生机的题材,也就是人们在有意无意间都会关注的,有一定生命力的题材。选材是诗的开端,所以必须是正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接纳的,高端的题材具备着神性的内涵,普适的题材具备人性的内涵。正向题材都是以颂扬善、真等美好的品质,抨击恶、讨伐虚伪和暴力为共同点,而物质世界的一切也只有在具备真和善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最为丰富的美感。故而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诗歌的选题应该是生发、挺举、蓬勃的,是具备兴字的广域的含义,如:新、盛、旺、隆、欣、行、始、起、动、立、长等文字的涵义的基础,而这些与兴字关联的字义,也正是人类主流思想所期望达成的目标,和人类的理想具有共性,是永恒不衰的话题。诗人如果有能力发掘这些内涵丰富的题材,并将其淋漓尽致的现于文字,所作只要能够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即便是千万人写过的题材,也能写出精品好诗。
取向不正的题材,也就是与神性人性相抵触的题材,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魔性和兽性题材。魔性的题材宣扬的是与真和善对立的东西,虚伪暴戾但能满足人们内心的私欲,为私为我而疯狂不能自拔,极易陷于淫邪、残暴、欺诈、推翻、死亡等极端的怪圈,与“兴”有格格不入的距离感,甚至是背道而驰。但因其找准了人性的弱点,对人能投其所好,有时也很容易被人接受,但其本质上是反天理、悖人伦的,越是在没有道德基础的社会,魔性的东西越容易占有市场。兽性的题材基本就是一点动物的本能,根本不懂天理、人伦、道德,是很粗鄙下流的立意和文字组合。如孔子说的三季人,因其在秋未即死,别人说一年有四季,他是绝对不相信的那种,粗鄙又自以为是,把真理当作敌人,笔下的一切都建立在为私为我的基础上。这两种取向不正的题材,对社会无益,不仅不具备诗歌的教化功能,而且极易污染人的灵魂,是夫子所不齿的,也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
诗可以观:“观”《说文解字》解释为“谛视也。”什么东西值得人们仔细观看,当然是画面,也就是诗歌必须具备让人观赏的功能,也就是诗歌的结像功能。
结像是欣赏立体声音还原现场的一个常用词汇,一套完美的立体声音响重播系统,通过对声音的质感和密度的放大,让听众体验到声舞台上的清晰定位和形体的质感。让人声或乐器声的形体展现在眼前。比如说你在听一张CD,本来是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的,但结像力好的重播系统会让你仿佛看见歌手和乐队就在你的面前,你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她们的位置和形体,看到歌者的嘴在一张一合的发声。音响“结像"的要求是稳定、清晰,结实,如果结像是虚的、散的、毛的、隔(不通透)的,就说明音响系统本身有问题,其器材产品可能不高端。
音乐欣赏中的结像,取决于器材,而无论多高端的器材其功能不过是将声像准确的定位和还原,还原的程度越高说明器材的技术含量越高。写诗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结像功能,但与声像还原相比,确不能使用某种技术或某些器材去完成,诗之结像,诗的内涵乃诗人的灵力所赋予,所结之像绝非还原之简单,而是必须具备灵动、真实、清晰的象外之像,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所成就之峰峦其实已非某一个具体的峰峦,而是形而上的、荟萃了各种峰峦之优点的心中的峰峦。如一些国画的大师笔底随意而成的峰峦,现实中你是根本无法与任何一座山峰的细节进行比对,但你又不能不承认画中的山峦比现实版更美好。这是因为画家们都是以实体为基础,在经过独特的抽象的理解之后而结成的像。诗画同源,结像之方式也大致相同,但画家用的是线条和颜色,而诗是纯文字的,不能用眼睛直接观看其结像,必须靠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用敏锐的思维结像,其难度似乎比画家直接用线条色彩表述更要大些,故成就一个好的诗人,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诗如何才能达到让人“谛视”的级别,结像是唯一的路径,也是散漫的新诗所遭遇的最大的难题。纵观当今中国诗坛,新生代活跃的诗人的作品中,已经很难找到结像力强的诗篇,诗评家也以猎奇为准绳,并不管天理人情物候是否顺达,故也并不把结像力当作诗的标准。我曾有意搜索了国内几家大型诗歌纸刊主编和大学博导的诗作,其实很是平常,特别是诗的结像力,更是显得发虚、发毛,缺乏紧致和清晰,更谈不上通透。主编如此,所发作品可能也不会超越,说到底都是没下过写生的笨功夫。
诗的结像与音乐结像相通的地方,应该是在结像的密度和清晰度上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形成的现场感能给人带来良好的愉悦情怀,但以文字结像需要高超的语言把控能力,对把控者思维的纯度要求更高。诗的结像是动态的、灵性的、相关联的,有一定的时间性和顺序性,便是看似几帧不相干的静止的画面,其中也必然有其在思维层面的通感。本质上类似于视频片断,但不是人间器材可以录制的画面,它必须是形而上的,是诗人内心世界寄托于物,而生成的神性或人性的通灵的画面。
诗可以群:“群”就是取“羊性好群”之意。群字拆开左边是君右边是羊,君,有君王和君子的意思。羊,代指人民,也是智慧、和顺、美好品质的象征。二者相合,是说诗的气势,当君临天下,诗的细节,当具备君子的优点。而诗的教化作用,可以让人具备智慧、和顺、美好的品质。羊字是象形字,上面是两个羊角,取“人人”意;三横中上下两横是其四只脚,中间一短横与竖是代表身躯。羊气上出为芈(牛气口出为牟),意为对人人有益之言。上羊下言为善,君在左为大,带领人人(羊)为群。《三字经》说“羊初生,知跪乳。”也说明羊是知感恩,具灵性的动物。从西方星座文化对应来讲,属羊是一类比较天真烂漫的人,没有什么城府,对人都是一片坦诚。这一点很符合诗对诗人的要求。从羊的特性来讲,羊呢,合群性强,以头羊为标杆保持和调整群体成员之间的活动。
诗可以群,其实是论述诗的思路和风格,一是诗必须具备君子风范,二是诗必须与普罗大众紧密结合。君子风范,体现在美与德,即诗要有超强的美感,要有君子的道德,美感的建立离不开文字的优雅的组合,洗练的文笔,纯正的心态,高超的领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是为达成美感铺垫的基石。而道德则是修养,诗人的修养必须是正的,是恪守人性底线的,是正确适用人间的法律,不逾越公序良俗的。站在正的基点的作品,对所有人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诗需要读者,这也是群字的要义,所以诗必须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必须符合天理人情物候,字与字之间的衔接,行与行之间的关联都应该有迹可循,所结之像才能给人以艺术的真实。如果把诗写到连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的程度,试问还会有读者吗?
群之本义,就是多个人聚在一起。诗如果没了读者,写诗还有什么意义?故夫子强调了“群”,也就是说主流的诗歌存在必须是广大的社会人群能够接受,或者是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群,一半是君,一半是羊。一个群体,如果有一半是君子,那这个群体的自身修养必然是很高的了,还有一半是接受教化的人,其教化的难度也就降低了很多,人群之间互相交流,俗者被雅士言传身教,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或许也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而无论俗或雅皆有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彼此相互影响中必然可以起到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孔子眼中的群,也是有很好的稳定社会的功能。
诗,字少,易记。因其靠结像而生成,非常直观,阅读时只需找出各像素之间的关联,找出藏匿在像素中的含义,并在像素的拼接组合中形成最后的一个或几个场景(结像},体验出场景最终生出的境界,就可以彻底地读懂一首诗了。而这些欣赏过程中的节点,在真正的好诗中都是有迹可循的,文化人读懂应该不难。
诗可以怨:“怨”字,我们如果将其细拆,其上部是夕和巳的结合,下部为心,夕,一般理解为日落时候,泛指晚上,是一个时间概念,夕阳西下大约在酉时,是地支的第十位,属鸡,夕阳西下,免不了有美人迟暮的哀伤。巳,巳时,午时前一个时辰,是地支第六位,属蛇,是走向鼎盛的时间。夕和巳即有时间概念也有数位的指向。在生肖属象上,鸡的生命品质体现在守信、希望、平凡、爽朗上,而蛇生命品质则有“恨、怒、阴鸷”的寓意。这两种物质存在心上,一是时间上的悲情在先,但同时有鼎盛的征兆,颇似道家的阴阳互动之象。然而这种复杂的情怀,用诗来表达是最合适不过的。二是写诗必须发自内心,夕和巳同在心上,是心盛满了时间的流程,盛满了时间流程中的美满和创伤,盛满了在时间过程中积累的复杂的情感。诗人适度的把这时间流程中发生的一切,用短小凝练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故诗必须写心上事,见心上人,发心上声,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
诗可以怨,其实孔子说的不仅是怨剌,而是告诉我们诗的构思与创作在产生化境之间的关联,是创作出境界的方法。他告诉我们诗歌的构思必须有现实的基础面,是从夕阳西下到朝阳近午的时间流程中细密的生活故事,囊括着世间真实的爱恨情仇。诗人应该从真实的生活层面发掘出世界本来存在的光怪陆离,并将它们付诸文字,打造出迷离多彩,发人省悟的诗章。只有充盈生活景象的诗,才会被人们喜闻乐见,才具有非凡的生命力,诗歌也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同时孔子也告诉我们,诗必须洞见心灵,格物致知,用灵魂去创作,除去杂芜和尘埃,必然就能化生真境。而要达到这个层次,又绝对不是一群浅薄的人能共同研究出来的了。故诗又有其神秘的一面。
孔子认为“怨”的产生乃是“上下不和”所致,如果把字面拆开理解也比较直观。一是夕阳,代表着衰老腐朽,一是朝阳,代表着蓬勃光明,二者同在心上,自然代沟明显,反差极大,此岂非导致上下不和之根源耳。古代无什传播媒介,诗是调和“上”“下”,下情上达的工具,故“怨”也有其政治层面的积极意义,可以促使统治者调整治国方略或政策,达到社会“和”的理想状态。象诗经里的《硕鼠》、《园有桃》、《新台》等等,都是“怨”在诗中的表达。
     思无邪: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前人的注释中一般都理解为诗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不虚伪,不作假。其实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诗经》三百篇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写诗的后人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孔子是中国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具有绝对的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创作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即便在今天,仍然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思无邪”是其一系列论述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思无邪”源自鲁僖公“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意思是说鲁僖公在远郊放牧的时候,就是遵循伯禽治国的方法,专心致志,不胡思乱想。孔子巧妙地使用了这个故事的精髓,并用来总括《诗经》三百篇,其实是明确的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诗必须是纯正无邪念。如此提纲挚领地概括之语,也说明大道至简至易,以“无邪”为标准来对作品做出最终的评判,就等于不给垃圾作品任何的地位和空间。
“思无邪”。何为邪?是我们今天理解这句话必须要弄清楚的最基本的内容。邪与正是对立的,它包括了:虚假、暴戾、丑恶、邪念、邪术、邪祟、魔鬼等,都是一些害人的勾当。如果允许这些东西也进入诗中,则诗的教化作用将会全面的崩溃,故孔子定下的标准就是“思无邪”。但孔子绝非是狭隘偏执之人,其文学批评当然也非常包容宽泛,从《诗经》筛选的三百首诗歌来看,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大量的民歌,还包括一些统治阶级和下层人士的作品,此外还有不少对统治者的颂歌和怨剌。其思想层面是相当复杂的,有些诗尖锐地揭示了阶级的对立,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些诗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腐朽。因此,孔子用“思无邪”一言以蔽之,极其精妙而且把控的恰到好处。现代有一些做诗评的人认为,《诗经》中就有不少作品不是“思无邪”而是“思有邪”,他们认为反映男女爱情方面的诗和怨刺统治阶级的作品,不符合思无邪的规范,其实是这些人思想过于僵化,缺少思辨能力而造成的对夫子本意的误解。孔子诗歌美学中的兴观群怨标准,推崇的就是真与善,对爱情的描写只要不陷入淫荡,那爱情就是纯真的,爱是人类繁衍的基础,当然也就是非常之正的。而对统治阶级的怨剌,正是政治改良的推手,能推动社会发展达到“和”的境界,二者的本质都是“思无邪”的。所谓“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正是君子所为,哪有一点邪念。故“思无邪”表明了孔子开放而丰富的思想,也反映出中国几千年来衡量文艺作品的政治尺度,其对后世的表率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是夫子对诗歌存在的一个总体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今人却将其当作耳边风,这其实是很可悲的。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前者是说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体现的是中正平和。后者是说自己平生所厌恶者一是搞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人,一是以低俗之声扰乱高雅的音乐的人,一是以犀利言词对待别人的人,体现的是真和善。孔子把文学思想和政治道德联系在一起,从而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还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狂傲。从这个意义上说,“无邪”就是“中正”。
在一个道德水准高的时代,人类都在恪守着道德规范,思想本就纯净,象孔子编纂删节的《诗经》,真挚感情自然流露,而从不被淫邪所惑。也说明在孔子之前的时代,人们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所出的作品自然不会把人性恶的一面刻意放大,因其基调是建构在一个中正平和、典雅高尚的基础上的。而在当今社会,声色犬马光怪陆离,本来就似是一个邪气笼罩的时代。文人的心灵早已被社会时尚污染变异,所写作品一味的寻求剌激,此时“思无邪”标准似乎已经成为传说了。一些诗人随波逐流,一些诗人兴风作浪,有的恨不能将一些邪念推向极致。因此,夫子说的思无邪在当时可能是一个不经意的普遍现象,而在道德飞速下滑的今天,可能就成了一种标杆式的存在,而这个标杆已经没有人愿意去跨越了。因为“思无邪”是要一定的思想境界的,它会本能的排斥那些以淫邪暴恐谎言大话等诱惑人的作品。
2018.9.28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