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登科:璧山诗意浓

作者:一地阳光   2019年06月14日 17:00      417    收藏

璧山诗意浓

——谈几位璧山诗人,兼及一些其他话题

文/蒋登科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璧山,和朋友们一起交流诗歌创作方面的话题。我说再次,是因为璧山是我最近几年经常拜访的地方,一年中总有几次到璧山和朋友们聚会、交流的机会。有时,我一家人也会自己开车到璧山度周末,或者在缙云山后面走一圈。我乐意到璧山,原因很多,比如北碚离璧山很近,完全就是邻居,现在的交通又很方便;比如璧山有一批令我敬重的文学朋友,大家很执著,也很团结,相互关照,共同促进璧山文学的发展,我和他们趣味相投。在我的感觉中,璧山的朋友真诚好客,和大家在一起非常轻松,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不需要心灵的设防。这样的氛围是我喜欢的。

就我的了解,璧山作家在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的创作上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在散文创作方面,张纯静、傅应明、耕夫(周厚勇)、石子(欧文礼)、印林、杨夏、梦桐疏影(张鉴)、李文英、杨长虹等等都有不俗的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赵兴中、石子、耕夫(传统体诗词)、重庆子衣(何春先)、寒露(龙吉敏)、梦桐疏影、杨长虹、李文英等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重庆的诗歌圈子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赵兴中的诗集《捕风者说》还获得了第六届重庆市文学奖(2012-2013年度),他可能是璧山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作家。在小说方面,萧星寒(秦建)的《终极失控》等科幻小说走了一条特别的路,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当然,走出璧山的作家如张大成、刘运勇、大窗等等,也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

因为和璧山的很多朋友比较熟悉,交往也比较多,所以我对璧山的文学创作相对比较熟悉。最近两年,璧山编辑出版了两套共20本文学作品集,这在重庆的区县中是非常突出的。璧山作协的几位朋友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今天讨论的几位诗人,有些我比较熟悉,比如石子、重庆子衣,有些在过去关注不多。但不管怎样,我首先要向组织这次活动的璧山县作协和朋友们表示感谢,同时向此次讨论的诗人们表示祝贺。参加此次活动的除了璧山本地的作家、诗人之外,还有来自江津、永川、大足、潼南以及九龙坡、北碚等地的文朋诗友,很多也是我熟悉的。因为诗,大家放弃了周末的休息聚会在这里,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诗意,一种心灵的共鸣。在物质文化、实用主义流行的时代,这样的聚会值得我们珍惜和怀念。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璧山区编辑出版的 “璧江文丛”中的五部诗集。除了石子的《风中的蓝》外,其他作品,包括重庆子衣的《爱与火焰》、杨天孩(杨天海)的《大片的光落在街道》、钟传佳的《雏凤声青》,我都是在现场才第一次见到,而且巴丁(龙泽平)的《水颂》到现在也没有见到。但在刚才的发言交流中,海烟谈子衣的诗、金轲谈杨天孩的诗、大窗谈石子的诗、杨平谈巴丁的诗、赵兴中谈钟传佳的诗,都抓住了研究对象的特色,发表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既指出了这些作品的特色,也善意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或者可以进一步完善、优化的地方。下面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感受。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在讨论中所提到的作品可能都不是这些诗集中的,而是来自别处,有些是诗人最新创作的。

石子是一个勤奋而低调的人,他写散文,更写诗。他的诗来自生活的点滴体验,不张扬,不浮躁,安静而温暖,朴素而有韵味。在艺术上,石子的诗不属于先锋诗的行列,在艺术手法上甚至还有些传统,但他的诗真诚、朴素,抒写诗人对于历史、现实、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在坚持诗的个性化的同时,也注重诗的公共性,试图把个人的人生思考和我们这个时代、民族的文化基因融合在字里行间,形成一种具有普视效果的艺术特色。在2015年5月14日的《重庆晚报》上,石子发表了组诗《在刀锋上》,共五首,我都比较喜欢,其中有一首《谛听》是这样写的:“安静下来吧,掸去扑面红尘/放下所有的喧闹、阳光、鸟语花香/忘却所有的牵挂、情感、时间/像一个禅定的高僧/谛听自己的心跳/任一滴春雨滑落在枯枝/浸润那个不死的梦//我像一缕风,伏在水波之上/谛听来自水底的颤栗/我像一抔黄土,在岩石的缝中/谛听根的倔强和坚韧/我像一抹出岫的云,在峰峦之间/谛听林海的缄默和深沉//其实,我知道,我想谛听的/是血脉跳动的韵律,生命的静谧/是红尘之外的宁静和透明/就像一棵冬天的树/抛弃果实,抛弃绿叶,抛弃思想/让自己在洁白的霜雪中静静伫立/谛听根部反刍的声音”。这样的诗,语言不晦涩,意象也不古奥,但诗人却写出了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尊重自己、守护梦想但不浮躁、不虚妄的人生哲学,这样的心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需要的。在我看来,石子的诗沉静而坚毅,沉思中蕴含温暖,深入现实与生命的本质,抛却喧嚣、华丽,穿透表象,回归生命与艺术的本真。

重庆子衣是一位勤奋、执着、多产的女诗人,她初期主要活跃在网络上的诗歌论坛,后来逐渐走向了平面媒体,并出版了多部诗集,在重庆的女诗人群体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子衣的诗主要以爱为主题,抒写了诗人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的多维思考。她也关注现实中的种种体验,对于任何对象,她好像提笔即能成诗。在她的心目中,似乎诗就是她的生活,甚至诗就是她的生命。因此,她总是在不停地写,几乎每天都在写,有时一天要写出多首。离开了诗,她好像就失去了支撑,失去了主心骨。2015年5月10日,她借母亲节这个日子,创作了多首关于母亲的诗,其中有一首是《母亲如仙女般飘荡在天上》,里面有这样的诗行:“爱到痛苦、怀念到绝望/最后抵达的,是神灵般的祝福与遥望/母亲,我和哥哥姐姐们的泪水早已晒干/吴滩的阳光有多么明媚,天上的你/便有多少温暖的光芒,在闪亮”,抒写了对于母亲的深深怀念,读起来让人动容。子衣还是一个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人,她的作品中有一些抒写现实不平的作品,表达自己对很多事象的直接批判,体现出一种责任心和正义感。不过,在我看来,后一类作品的诗意相对淡一些,多了些思辨和说理的元素。

杨天孩生于1988年,属于年轻一代的诗人。我过去读他的作品不多,最近有意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了他的一些作品。读了之后,我突然产生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居然还潜藏着这样一位值得关注的诗人。杨天孩的诗具有他们这一代诗人的共同特点,追求诗歌的生活化、细节化,有的作品通过电影剪辑一般的方式来处理生活,抛弃了过去诗歌中的那种理念化色彩或者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直接感受到诗人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或者体验,而是需要我们透过他的语言细细揣摩。他的诗大多采用口语写作,并对其有所剪裁和提炼,使其诗意化。在诗体上,他不像一些年长的诗人那样遵守诗的既有规范,诗行的排列、音乐性的建构等等,这些恰好是他们所要反叛的。和许多同龄的诗人一样,杨天孩基本上不写正面的、赞美的感情,他的诗总是带着一些反讽的、批判的味道,在情感上有些苦涩。下面是一首《等火车的女人》:

冬天尽了,像被吃喝的。

碗里什么也不剩。匮乏的枝条和晦涩的气候,都食入心肺。

如烟尘枯梦。


等火车的女人,小站融化在她深处……


日子的港湾被淹没,被地球

的旧浪拍打,时间苍老。


等火车的女人,

小站融化在她深处……


从森林到木屋半开的窗,光洒下来,像调皮的小孩,照亮

卷曲、皮筋般的白发;和

她沟壑纵横,未篆遗言的

脸庞。


我是按照诗人自己的排列方式拷贝这首诗的,如果连排,诗的格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接地气,诗人所关注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事件,他由此生发的感悟、思考也就因此有了根基。对于这位具有潜力的年轻诗人,我要提醒的是,精炼、精致及其由此建构的境界一定是优秀诗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口语化、生活化的写作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口水化、世俗化、庸俗化、低俗化倾向,同时一定要在诗意的提炼和表达方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特殊方式,否则就很难在众多类似的写作中突出重围,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特点。

对巴丁的诗,我也不是很熟悉,但我知道他是一位热爱诗歌的中学校长。通过阅读巴丁的少量作品,我感觉他是一位追求哲理的诗人,总是希望在一些现象、物象中发现对人具有启示意义的哲理意蕴。比如《贝壳》:“一旦把大海的涛声搬上陆地/大大小小的贝壳/脚步停下来就成了摆设//没有见过大海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把贝壳打磨/不慎将风暴的歌声带进了梦里”,这首诗篇幅不长,但写得比较精致,以童心视角来抒写离开了大海的贝壳,但孩子依然从它的身上体会到了“风暴的歌声”,意蕴是别致的,和单纯说理的那种哲理诗有很大的区别。苏州十中的校长柳袁照也是一位诗人,《星星》2014年第10期发表他的作品时,约我写了一篇短评,我说过这样一段文字:“一个蕴含诗意的校园一定是充满活力与潜力的校园,一定是知识和素养同步生长的校园,一定是超越了短时效应而追求卓越教育的校园。柳先生首先就是一个践行者,他通过自己的感悟、思考和创作获得了诗意的人生,又试图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传递给学生。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而不只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谋一份差事,或者混一口饭吃。我们经常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人物传记中读到某人出生书香门第的信息,我估计那主要是出现在私塾时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不闻世事,只读圣贤之书,只学圣贤之文,诗礼传家。而现在的教育不是这样,它是一种社会性教育,主要的教育活动是在学校完成的,如果要赞誉某个人的人文底蕴及其来源,我们也许应该把‘书香门第’改为‘书香校园’。”在这里,我乐意把这段文字和诗人校长巴丁先生分享。

钟传佳的散文读过一些,但他的诗读得不多,我甚至不太知道他写诗。我在“中国知网”中查到他在《星星》2010年第12期发表的两首写九寨沟的作品。《九寨沟•湖底树》写的是对湖底已经钙化的树的感悟,经受无数折磨,“它居然吸取水里矿物质的营养/在藏民转经筒的声响中/钙化生命轮回的奇迹/躯干主枝于岁月流光里/长粗,长硬,还透出琥珀的光/将从前的绿置换成晶莹的黄/这独特的美/她说,只献给太阳”,写得明亮、干净,使人感觉到一种历地狱而达天堂的超然情怀;《九寨沟•裸鲤对芦苇的恋情》也是写景物的,想象比较别致,“疯癫的鱼儿,全围着绿裙打转/当着游人,亲吻洁净的腿/芦苇在情人做的保健里/惬意得叶脉酥软/用那纤纤玉指/抚摩甜蜜的缠绵”,虚实相生,语言上打破了日常语言的逻辑规则,也写得比较明亮。我猜测,钟传佳的心里始终隐藏着一颗感觉敏锐、满怀梦想、寻求超越的诗心。刚才,兴中在发言中也谈到,钟先生的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灵和交游记录,非常实在。我希望他在诗歌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在上面简要谈到了对几位璧山诗人的创作。这几位诗人各有特点,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和璧山的其他诗人一道,都为璧山和重庆诗歌的大花园奉献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诗意之花。虽然我们都生活在重庆,但真正相聚谈诗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通过对几位诗人的讨论,加上我平常对一些诗人的观察,我还想利用一点时间,岔开话题,顺便谈谈对当下诗歌和诗歌创作的简单看法。

第一点,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诗都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样式。诗是个人精神的抒写,更是一个民族、时代的内在精神的艺术传达,是延续文脉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虽然外在语境在不断变化,在当下,物质化、欲望化追求成为不少人最主要的生活和精神取向,但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诗可以也应该在精神建设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我的印象中,今天的诗似乎成了少数人的事业,但我一直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事业,我为我们的时代拥有这些始终坚持的诗人而高兴,为璧山拥有一个令人敬佩的诗人群体而高兴,也为重庆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而高兴。我希望所有爱诗的人,写诗的人,一定不要为外在的物质化氛围所左右,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了内在精神的修炼,一定不能放弃手中的诗笔,努力创作出更多的、更优秀的好作品。物质可能消失,但精神是可以传承的。

第二点,任何一个诗人都要明白和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定要知道人外有人,诗外有诗。我们既要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要多读书,除了诗歌之外,还要读各种各样的杂书。吕进先生说“诗人应是博识家”。我认同这样的看法。事实是,有些诗人不承认读书对创作有帮助,甚至认为知识有害于诗歌创作。我不太赞同这样的看法。诗人也需要全方位的积累,包括知识与阅历的积累,仅靠天赋是不够的。就诗歌阅读而言,我建议,除了关注当下诗人的创作之外,一定要多读传统的经典作品。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化、现代诗歌的文脉,它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思想、精神、艺术上的营养和启示,可以使我们的底蕴更厚实,使我们的根基更牢固。对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也应该关注,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感受、思考与表达方式。对于诗歌而言,精彩的语言、精致的外貌当然是必须的,但厚实的文化底蕴可以使我们的作品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一定不要使我们的作品徒有漂亮的外表,我不太喜欢那种没有内涵、没有思想的“假大空”作品。去年11月初在北京香山饭店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举行的一次关于诗歌现代性的讨论会上,孙绍振教授在谈到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的时候,肯定了郭诗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他还现场翻出两位女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评点,一位是罗雨,一位是湘夫人,他说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很漂亮,很新鲜,但我们读不出语言背后有什么文化底蕴,而且这些漂亮的语言在面孔上都差不多,如果抹去作者名字,我们很难分清是谁的作品。在孙先生看来,文化底蕴是诗歌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是区别不同诗人的重要元素。

第三点,一个诗人一定要学会总结和反思,不只是反思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人性,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创作。这是很多诗人最难面对的问题。诗人往往对自己的创作有一种特殊的自信。自信当然是对的,但一定不要自恋。自恋是一种害人的心态,它会使我们封闭自己,使我们忽略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不断总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点,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结合刚才谈到的读书和积累问题,我认为,反思、总结的参照系一定要开阔一些,不能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几个诗人的作品,对于自己不一定喜欢但却具有特色的作品,我们也要关注。我们还要关注历史,包括诗歌历史,因为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提升艺术创作的水平,否则就只能在原地踏步,只能不断重复自己。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诗歌的难度写作问题。当一个诗人觉得自己的创作很顺畅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了,如果不很好地把握,很可能就会落入自我重复的境地。所谓难度写作,就是要追求每一首诗都要对以前的创作有所超越,至少不能重复过去的创作。在诗歌界有这样一种诗人,他们的作品总体上都是在水平线之上,但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发展,也很难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几首令人过目不忘的作品。这恐怕就是缺乏自我反思和总结导致的。

第四点,在创作中一定要学会对情感和创作的冷处理。网络时代带给我们许多方便,使我们有了更为便捷的交流和发表方式,但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浮躁情绪。有些诗人只要写出了作品,为了让更多的网友分享,还没有经过认真修改、打磨,就马上挂到网上。这其实不是一种推出好作品的有效方式。我曾经在《文艺研究》发表过一篇长文,专门讨论了网络时代诗歌的机遇与挑战,谈到了它的好处,也谈到了它可能导致的问题。就我的了解,诗歌史上的很多好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古代诗人经常使用“推敲”这样的方式来打磨作品,他们甚至为了一个字的选择和确定而琢磨很长的时间。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贾岛在《题诗后》中说:“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不只是中国诗人如此,外国诗人也如此。《在地铁车站》是庞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只有两行的诗是意象派诗歌的经典。这首诗已经有数十种中文译本,比如:“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杜运燮译)“出现在人群里这一张张面孔; /湿的黑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张子清译)。但这首诗的完成经过了多次修改,庞德自己曾在1916年写道:“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继续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下列日本和歌式的诗句。”不只是过去的诗人如此,现在的诗人也是如此。梁上泉的叙事长诗《红云崖》初稿完成于1957年6月,1979年底才定稿,其间经过了20多年的反复修改。我一直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激情,但激情并不一定就是诗,至少很难说是好诗。优秀的诗歌是激情冷却之后的产物,是一种精神的积淀和升华。除了极少数天才或者极为特殊的境遇,绝大多数诗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才最终成型的。

拉拉杂杂说了许多,不是因为有什么需要卖弄,而是希望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话题可能与今天讨论的诗人有关,但我更主要是想和在座的各位朋友说说当下诗坛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家一定不要对号入座。我估计我说的这些话题是在座的各位诗友都很熟悉的,你们甚至比我更了解。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5年5月14-15日,急草于重庆之北, 2015年5月16日举行的璧山诗人讨论会发言稿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