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象征与忧思 ——沙鸥诗歌解读

作者:桃花村人   2020年02月17日 15:36      1474    收藏

生命的象征与忧思

——沙鸥诗歌解读

陈祥明


在一些朋友眼中,沙鸥是书画家,其艺术不同流俗而自成高格,尤其是笔墨功力了得。而在另一些朋友眼里,沙鸥是学者,其美术史论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萧云从研究自成体系。沙鸥还写了数量可观的诗,多为古典律诗,也有现代新诗,所以有的朋友视其为诗人。因此,沙鸥在朋友圈中有不同的身份认同。

我认识沙鸥已经多年,先前接触其书画作品,后来读到其绘画史论,关注和阅读其诗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我对沙鸥的身份认同,是基于他的学人或学者身份。我读过他一些代表性的论文论著,觉得他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人;我看过他许多书画,读过他不少诗,感到他是具有学人素养的书画家,具有学人情怀的诗人。近些年,在和他的直接交往中,更坚信了我对他学人身份的认同。

基于这样的身份认同,我对沙鸥近期诗作便有一种由莫名兴奋所驱使的热切期待:他的诗应该是具有学人情怀的诗,具有学人哲思的诗,具有学人书画家意象趣味的诗,它当然应该是不同流俗、自成境界的诗。

按照现代诠释学的观点,“解读”是一种理解与诠释。对任何“文本”的任何一种“解读”,都是一种基于“先见”乃至“成见”的理解和诠释,都有可能是一种“误读”与“曲解的冒险”。因此,我对沙鸥诗歌的解读,也许正是一种误读曲解的冒险。


古莲新芽 生命之象征


沙鸥的一些诗文往往署名“古莲”,他的字画也时而以“古莲”为款名,他的诗歌也不忘采取“古莲”。古莲是一种象征,他《古莲》一诗写道:


帝王死了∕却将我掳来与他一起陪葬∕千年过去∕帝王早已腐烂∕而我却也寂寞了千年∕我沉睡的梦∕依然想见到阳光∕想遇见水的那一刻

我是幸运的∕不知是谁打开了地宫∕让我重见了天日∕呵∕千年之后的太阳依然明亮∕蓝天还是那样的蓝

我没有死啊∕我是千年的莲子呵∕我的呼喊你是否听见

当把我放进水中的那一刻∕我的梦也惊喜地落了泪∕开始发芽∕开花

一切的荣华富贵∕都不如自由地呼吸珍贵∕一切的高官厚禄∕都不如沐浴阳光幸福∕属于我的∕只能是清白地开放


在这里,古莲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古莲生命是无比坚韧的,它陪葬地下千年,显赫一时的帝王早已腐烂,而它却生命力永恒不废;古莲是无比寂寞而又不甘心的,它在千年沉睡的梦中,依然想见到阳光、想见到水。而梦寐以求“想见到阳光∕想遇见水的那一刻”是生命的本能,也是生命的憧憬。

当不知是谁打开地宫,幸运的古莲重见天日,惊叹“千年之后的太阳依然明亮∕蓝天还是那样的蓝”,呼喊“我没有死啊∕我是千年的莲子呵”。这是沉睡的生命被突然唤醒的瞬间直觉,也是生命激发勃兴的最初呐喊。

当把古莲放进水里那一刻,“我的梦也惊喜地落了泪∕开始发芽∕开花”。这是无与伦比的生命感动,是梦想成真的万感交集,是灵与肉同时解禁的无比畅欢。这是一个“包孕性顷刻”,生命的过去与未来、屈辱与幸运、苦难与辉煌都凝聚于这一刻。

然而,经历了寂寞、屈辱、苦难的古莲,已经大彻大悟:“一切的荣华富贵∕都不如自由地呼吸珍贵∕一切的高官厚禄∕都不如沐浴阳光幸福”。于是,它悟到了生命的本真:“属于我的∕只能是清白地开放”。自由地呼吸,沐浴阳光,清白地开放,这是古莲生命的天然本真,也是其归宿的圆满至境。

“古莲”作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使我们感悟和领略到生命的坚韧与屈辱、质朴与无奈、本真与执着,在黑暗中梦想天日,在绝望中憧憬未来,只要梦不死、心不死,生命就有希望、就有未来。生命是一个过程,它复杂而又简单,漫长而又短暂;生命是一种状态,它伟大而又卑微,傲岸而又无奈;生命有时钢铁般坚毅不催,有时又芦苇般容易折断,时而灿然似锦,时而又黯然无光。

“古莲新芽”,也许是隐喻古老生命的新生,似古木新枝,古梅新花,古潭新波,如此等等。如果这种理解不谬,那么我以为,诗人在《古莲新芽》中试图通过“象征”而展现古老生命的本真,古老生命新生的真谛,以及有关生命世相的底蕴与真义。

除古莲子外,诗人还将蜻蜓、蝉、白孔雀、车前子、西瓜、玉兰花、向日葵、老树、羊、虎、鹰、蛇、蚊子、海马、海螺等等作为生命的象征物,以展现生命的不同维度特征,以启示人们对生命的别样感悟。

生命有时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得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色彩或文字符号,不事炫耀与说明,只有一点清白,随人怎么评价与涂抹。《白孔雀》写道:


开屏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

没有一点炫耀的色彩∕没有一个说明的文字符号

但却有权展示∕生命的律动

一身不过有点清白∕如果这也算颜色

随你怎么评价∕随你怎么涂抹


生命有时是因执着而美丽的,就像蓝天下自由飞翔的蜻蜓。为了飞翔蓝天,他比常人付出更多。他每一次脱皮,每一度进步,都是以生命的疼痛为代价。“为了看清世界∕在天空不迷失方向∕他得多炼就千万只眼晴”,“煎熬了多年∕为得就是生一双透明的翅膀∕能在天空飞翔∕获得心灵自由的欢乐”。他飞翔了,在蓝天下,在秋的阳光的抚摸下,看到万山红遍,这是无上的慰藉和幸福。然而,“他知道从他飞翔的那一刻∕从他追逐太阳的那一刻∕他的生命不过朝夕之间∕但他并不悲怜也决不后悔”“ 即使明天再也看不到太阳的升起∕也在所不惜”。(《蜻蜓》)这是生命的执着,也是生命的超越,更是生命的大美和大境界。

生命有时是屈辱和无助的,就像小蝉全靠自己慢慢攀爬独自鸣唱。《蝉》写道:


他是泥土里的孩子∕他受惯了被人踩的滋味∕他受惯了被人随手把玩的羞辱∕他不甘心啊

他多么渴望∕像小鸟一样在天空高飞∕吟唱

所以他只能∕慢慢地∕依树而爬∕餐风饮露∕为的就是∕脱掉黄土般的外衣∕生出晶亮华贵的翅膀∕飞得更高∕登上高枝

现在他能高飞了∕他也能高声歌唱了

不要嫌我唱得单调∕他能登在高枝而唱∕声名自然高远∕因为他位高∕就有话语权


这像是不甘屈辱的渺小的奋斗者的励志之歌。我们或许有关于蝉的历史文化记忆,那大多是古代文人情感意趣的表达,或是高洁品格的显露,或是悲凉情境的表露,或是孤寂心情的流露,或是静谧空灵的写照,或是幽居山林的禅境妙悟。蝉性高洁,知了觉悟,故在古代文人雅士那里,以蝉入诗、以蝉入画者汗牛充栋,以蝉喻蝉、以蝉说禅者代不乏人。[1]这些蝉诗蝉画所表达的意象情趣,无疑都是古代士人或文人的,难免与现代人的情趣格格不入。诗人化古为今,借古开新,其“能登在高枝而唱∕声名自然高远”的境界,是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化来的,但自然而然,不留痕迹,而关键在于,诗人在蝉的生命意象里注入了现代人的精神血液,使其荡漾着现代人文情趣。

生命有时是生而成为悲剧,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羊的自白》写道:“羊的名字∕常常被你们当作吉祥的象征∕但我从不感到吉祥”。不过吃了些草,就被你们开膛破肚,肋骨被断成一段段,在炉火中烤炙成焦盐排骨,心肝肠肺被剁成碎沫,就成了一碗碗美味杂碎汤,能吃的都被你们吃了,就连我的头颅也不放过。“被剔干净的骷髅∕高高地悬挂在雪白的墙上∕供人欣赏∕我想看清你们的面目∕想看未来的世界∕却再也看不见∕因为我的双眼被你们剜去∕只留下深邃的黑洞∕而我的纯白的皮呵∕被你们扒下∕披在了你们的身上∕抵御刺骨的寒风∕你们成了披着羊皮的人∕我却成了脱下羊皮的羊”。作为吉祥象征的羊,却任人宰割,供人饕餮,成为牺牲的悲剧。“三羊开泰”的羊,“羊大为美”的羊,都成了“吃货”的羊,这究竟是吉祥的象征,还是悲剧的象征。这种生命文化的悖论,仔细想想令人不寒而栗。

生命有时还是柔弱的赴汤蹈火的战士,正如拯救他人而冲锋陷阵的车前子。车前草是一味中草药,传说中曾治愈霍去病将士们之病,曾治愈欧阳修腹泻。[2]微不足道的车前草,在诗人笔下是作为战士来表现的。《赠车前子》写道:


我不是一株野草∕我不是一味草药∕我是战车前的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莫嫌我拄着双拐∕你会依旧看见我自信的微笑∕莫嫌我行动缓慢∕你会依旧看见我目光的骄傲∕请按下诗的冂铃∕你会听见我久违的先锋号角

我抚摸我残疾的双腿∕一双无力的双腿∕莫笑呵∕我每天迎着阳光∕拄着双拐站立绝不弯腰∕双拐在大地的键盘上∕敲出人的尊严

我发现我渐渐地红了∕人人都认识我车前子∕却忘了我真正的名字∕我发现我变得很苦∕只有我自己内心知道∕我真的是车前子呵∕我真的变成一株野草∕我真的变成一味草药∕不信你把我熬一熬吧∕我可以清热解毒∕我可以袪痰朋目

这世界体热多毒∕这世界多痰不畅∕这世界目光混浊不辩是非∕我庆幸∕我从战车的一名冲锋陷阵的一名战士∕死后成为一株野草∕一味草药

柔弱、普通、微贱的生命之物,在救死扶伤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活出了人的尊严,成就了战士的崇高伟岸。“冲锋陷阵的一名战士∕死后成为一株野草∕一味草药”,这是何等质朴、又是何等高尚的生命境界!


学人情怀 生命之忧思


一个人的真切身份,定会潜在地影响他对生命世界的观照、体验、感悟及其表达。沙鸥亦不例外。沙鸥作为具有学人情怀和素养的诗人,对生命世界的观照视野更多地受到理性之光的烛照,其体验和感悟因受到理性精神的浸染而不简单“跟着感觉走”,其表达与表现也往往是“理性的逻辑”牵引着“情感的迁移”。理性和情感在他的诗中扮演者同样重要的角色。

以理性精神观照生命、审视生命、思考生命,始终是沙鸥作诗的动因,也是诗作的旨归。他有关生命的诗作大致可类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直接表现有机生命的作品,如《古莲》《蜻蜓素描》《白孔雀》《蝉》《羊的自白》《赠车前子》《树》《老树干与金银花》《蚊》等。这类作品是将自然造化的有机生命作为人的生命来表现的,多为借喻与象征。这类作品在诗人全部中占主导地位,尽管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3]二是表现人自身灵肉状态的作品,如《春天,我是阳光的影子》《心与心的距离》《你以为你是谁》《我不恨》《你也会一样》《平等》《开会》《肋骨与肺》《情感》《分手》《拥抱》《戏曲人生》等。这类作品属于“微观的情感叙事”,是个体生存体验与经验的感悟提炼。三是表现与人生命行为相关联的人文造物的作品,如《瓷器》《书》《宣纸》《乌镇》《西塘》《围棋》《龙》《镜中的龙》《风筝》《怀念火炬报》《老人的安全帽》《轮箍前生今世》《梵高的星月夜》《抽象画》《岩画》《骨笛》等等。这类作品是属于“普世的人文抒怀”,是对人文或文化的认知感悟。这类作品在诗人全部作品中占较大份量,这大概是诗人同时是书画家的缘故。当然,他还有一些表现自然山水的诗,同样浸透着人的关怀、人的情感,但是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不占重要位置,尽管其中不乏优秀作品。

诗人对生命的直觉是敏感的,眼光是明锐的。他并不搜真猎奇,面对的大多是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别人看不到的他看到了,被人忽视的他关注了,人们不愿意动脑筋想的他费心了深思了。他写玉兰花:“即使没有绿叶的衬托∕我也要开放∕也要纯洁的开放∕开放在这个春天∕开放在这个温暖的春天”,不担心风雨来催,不顾及生命短暂,没有理由苟且偷生,死也要死的清白,因为“我生未有绿叶陪伴∕但我相信∕为真理而死∕就一定会有一片∕绿叶∕充满深深的怀念”。(《初春的玉兰花》)他写老树干与金银花:一个又老又粗的老树干,孤立在潮湿的土地上,无人愿意停下脚步看一看他实在太丑的风貌。谁也不知道他的过去,只有匍伏在他身边的金银花,还依稀记得他曾是一棵挺拔威武、顶天立地的松树,由于被雷电劈开了身躯,从此没了呼呼没了英气。金银花向他靠近,在他的枯朽的身上攀援,“年年为他送去一些绿色和金的银的花朵∕犹如当年的战袍∕在风中飘动∕老树干因为金银花的痛爱∕有了些英武∕而金银花因为老树干有了些高度∕春天的阳光给了金银花温暖的赞许∕而来来往往的人们∕也重新审视这一动人的风景∕许多鸟儿在他身旁飞舞歌唱”。(《老树干与金银花》)他写向日葵:对天充满崇敬和膜拜,于是每天向着蓝天仰望,“夏天的太阳时常在天空照耀∕他仰望蓝天∕却被误认为仰望太阳∕向日葵成了他永久的代号”,然而,“年老时∕他背也驼了∕腰杆也弯了∕也只能向着大地∕回想一生的憋屈∕满腹的才华∕只能被后人掠夺品尝”。(《向日葵》)

对于生命的认知把握,诗人的理性是犀利的,如同解剖刀,同时又是沉重的,好像秤砣。这种犀利来自理性批判精神,而这种沉重来自理性价值判断。

舌条人人都有,话语人人都说,但有多少人反观自省?诗人写道:“人人都有一个舌条∕可有的人却有两个舌条,黑的能说成白∕白的能说成黑,柔软的舌条∕就象两把刀∕将善良人的心啊∕剜得鲜血淋淋,有的人因此跳了井∕有的人因此跳了楼∕有的人干脆用绳索∕将自已悬挂在房梁上,而舌条∕永远都是红色的”。(《舌条》)人们只重视舌条的颜色,而不反省舌条的是非,遑论话语权的合法性。

人人都有肋骨与肺,人人都晓得肺的重要而关心肺,而很少有人去关心肺的护卫者肋骨。诗人这样写道:“能够证明生命迹象的∕是呼吸∕而呼吸与柔嫩的肺是分不开的,肋骨是明白这一道理的∕他用坚强的骨架∕支撑起整个胸腔∕让红色的肺∕舒服地伸张,能让肺少受些委屈∕无论是天灾人祸∕总是抵挡在前∕肋骨断了∕也在所不惜,当灾难过后∕人们所关心的不是肋骨∕而是看看肺是否鲜活∕看看还是不是红色”。(《肋骨与肺》)人们连对自身器官间的平等待遇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人世间的人人平等和谐。

人人都知道龙,十二属相里有龙,十二属相里十一只动物我们都目睹过,唯独没见过龙,这是为什么?诗人写道:“你看到的龙只能是想象中的龙∕有谁亲眼看过龙的真面目呢,龙在海里∕会让浪花歌唱∕龙在云中∕能呼风唤雨,龙之所以无人亲见∕是因为有人∕成为真龙天子∕龙不再属于百姓”,尽管黄皮肤的人都自称为龙的传人,但在历史上连持有龙纹的器物的权力都没有,“龙从此不再与动物为伍∕而与帝王为伍∕谁还能见到呢”。(《龙》)天子成为龙,龙就是天子,从而龙不再属于百姓,从而龙变得神圣起来。于是,龙是图腾,龙是象征,终于成了“镜中的龙”。诗人写道:“想从菱镜中逃出∕来到世间∕这只是你的梦想”,“可惜你生错了地方∕生在一个幻觉的世界∕或者是所谓的仙界∕你有你的逍遥∕可你永远也来不到∕活生生的世界∕享受爱情∕享受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算了吧∕你还是留在仙境的菱镜中吧∕你还是做你不可一世的龙吧∕让人们敬仰∕让人们谈一谈你神奇的传说”。(《镜中的龙》)龙不仅是一种图腾和象征,还是一种神圣的禁忌,它(他)既然不属于百姓,也就无须享受世间生活,那么还是让他回到镜中、回到神话传说里,而享受不可一世的、虚幻的龙威龙福吧。诗人虽然言犹未尽,但其人文理性之光穿透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也启迪人们拂去龙文化的神圣尘埃而见识其庐山真面。

在沙鸥的诗中,我们还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忧伤,一种生命感的苦楚。古莲的哀怨:“帝王死了∕却将我掳来与他一起陪葬∕千年过去∕帝王早已腐烂∕而我却也寂寞了千年”(《古莲》)。羊的痛楚:“羊的名字∕常常被你们当作吉祥的象征∕但我从不感到吉祥”(《羊的自白》)。蝉的耻辱:“他是泥土里的孩子∕他受惯了被人踩的滋味∕他受惯了被人随手把玩的羞辱”(《蝉》)。孔雀的麻木:“孔雀被笼罩在巨大的网中∕不再奢望人们的解救∕而是麻木地响应看客的心理∕嘲弄似地开屏”(《四月阴天游新安》)。西瓜的倾诉:炎酷七月,饥渴难忍的远行人,猛然发现脚下的秧蔓,有了又大又圆的瓜果,“他们根本不征求秧蔓的意见∕扯下西瓜∕掏出匕首∕剖开瓜膛∕饱腹而去∕没有一句感恩的话”,只有“瓜皮上还残留着血红的瓜瓤∕黑色的瓜子象零碎的文字∕依旧记忆那是微不足道的∕瓜秧藤蔓的心血”(《西瓜》)。树的悲剧:大风把这个部落的帐篷卷飞,人们看见是树在疯狂地舞动,于是人们认定就是树制迼了风,树从此面临被这个部落的人全部砍光厄运。“树无法辨解∕因为至死∕还留着被风折断的∕手臂∕她无声地从心底发出撕裂心肺的声音∕我是保护你们家园的勇士呵∕可是又有誰相信呢”。(《树》)千年之后,被砍光了的树的部落,掩没在一片沙漠之中。这究竟是树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呢?

一个人对生命的苦楚忧伤,可能带来悲观失望乃至怨恨,也可能以超越达观的心态加以化解。超越达观是一种生命的至上境界。就像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痛苦之极可归于平静。《你也会一样》写道:


你总是看到我的笑脸∕你总是看到∕我脸上永远红润的肤色∕可你是否数过我的心∕有多少伤疤∕是否抚摸衡量过∕我心的不幸的老茧有多厚

太多的不幸∕才不再感到痛苦∕经历过太多谣言和诽谤的攻击∕只能用笑容面对

我∕满眼的平静∕满眼的安详∕如水一样

不要羡慕我有如此的安详∕明白了人生∕你也会一样


超越达观也是一种大爱境界。大爱才能宽容,才能原谅过错和误会,才能化解怨恨与伤痛。《我不恨》写道:


不懂得爱的人∕才会用仇恨的目光看待对方∕我不恨伤害过我的人∕我不恨一切的一切

别人的过错∕我何必恨他∕别人的误会∕我何必恨他

犯错的人∕总有醒悟的一天∕误会的人∕总会有谅解的时候

我给予他们醒悟的时间∕我给予他们了解真相的一瞬

有恨的时间∕不如修炼好内心∕有恨的时间∕不如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恨∕因为佛∕给了我智慧的眼晴∕我不恨∕因为我爱这个世界


我不恨,因为我爱这个世界。这是一种生命的达观,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人性的底色的显现。这甚至是一种宗教般的大爱智慧,“我不恨,因为佛给了我智慧的眼晴”。是的,佛陀也提倡爱,但佛陀提倡的是大爱,名为慈悲。要对一切众生慈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给与真乐,人苦即我苦,故全力救拔。这种对众生的爱不以自己的需求转移而变化,不以对象的美丑善恶而有分别。在佛陀那里,这才是真爱。不变的才是真的,会变的都是假的。世间之爱没有常性,佛菩萨之爱没有变化。佛陀教我们作佛作菩萨才是真爱,这叫大慈大悲。在诗人看来,我们绝大多数凡人成不了菩萨,但可以有菩萨般的大爱之心,用以抚平自己胸中的怨恨,也为救拔世间陷于怨恨泥沼的芸芸众生。


书画情趣 诗艺之风神


沙鸥是一个学人,还是一个书画家,这是必会影响他的诗艺诗风。沙鸥的诗在技法、形式、风格、意境诸方面都受到书画艺术的明显影响。“以书入诗”“以画入诗”可能是沙鸥诗艺诗风的“堂奥”所在。

首先,沙鸥往往以书画家的眼光观照事物,洞幽察微,择取与剪裁。他的诗取材较广,其中一部分就与书画或书画意象相关,譬如《书》《梵高的星月夜》《抽象画》《岩画》《孔雀羽毛上的图案》《裁纸刀》《宣纸》《废纸》《瓷器》《丑石》《奇石》《戏曲人生》等。关键不仅在于取材,还在于剪裁,在于抽象和加工出“有意味的形式”[4],并以诗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来。

诗人将拥抱抽象为“圆的形式”及“圆融”意象。他写道:“拥抱是一种境界∕拥抱就是找到了圆的形式∕这种形试只有旁观者才能看到∕但又有谁去∕思考过这拥抱的真正内涵”,“拥抱是一种圆融∕去掉你我的分辨∕才能相融在一起”。(《拥抱》)

诗人将孔雀羽毛上的斑斓图案抽象为“会飞的蝴蝶”与“悲痛的眼睛”。他写道:“孔雀羽毛上的图案∕就象会飞的蝴蝶∕撩起对梁祝的回忆”,“用画笔画一画∕不用颜色∕也会体会忧伤”“不信∕你看一看这图案∕你也会看见悲痛的眼晴∕正在注视着你”。(《孔雀羽毛上的图案》)

诗人将从天而降的高山瀑布抽象为“清亮而壮美的楹联”。诗人写道:“你们是一群不同经历∕却有着相同品格的石头∕你们相逢在一起∕成为这里的传奇∕成为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从天而降的瀑布∕为你们书写清亮而壮美的楹联∕耸立云霄的岩壁∕为你们留下无字的丰碑∕森林敬仰你们∕年年为你们佩带怀念的花朵∕溪水敬重你们∕昼夜为你们传唱”。(《峡谷之石》)当然,将“瀑布”表达为“楹联”,孤立地看它是一种比喻,但从此诗整体看它是抽象与象征表达的一部分。

其次,沙鸥的诗作充盈着书画意象情趣,而形成了别样的诗艺风骨。仅用“诗中有画”还不足以阐明他的诗风。尽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5]是中国画学经典话语,其艺术价值取向早已被诗人画家们所认同和践行,然而,同样追求“诗中有画”的诗人诗风各不相同,同样追求“画中有诗”的画家画风各不相同。沙鸥诗作的书画意象显明,书画情趣浓郁。

沙鸥注重强化诗文字的画面感,以激发视觉冲击力。譬如,他写乌镇:“坛坛罐罐∕透霹出这座古镇的年龄∕水很软∕像一条麻绳∕栓住了六千岁老人的心”,“桥∕驼背的老人∕伫立迎送儿孙们∕来来往往”(《乌镇》)。他写西塘:“平川就像∕一枚枚钮扣∕在流水的缝合下∕镶嵌在这块布满灰瓦石板的老粗布衣上”,“有谁知道∕西塘∕应该叫胥塘”(《西塘》)。他写项羽:“你头颅落地∕却让江水托起”(《致项羽》)。他写树:“树无法辨解∕因为至死∕还留着被风折断的∕手臂”(《树》)。他写矿坑遗址:“莫笑我∕己是百年干瘪的老头∕莫笑我∕满脸的皱纹千丘万壑”“现在∕一贫如洗的我∕并不后悔∕我混浊的老眼∕依旧向往蓝天∕向着太阳”(《南山矿露天矿坑遗址》)。上述这些诗句文字,以其鲜明的画面感给人视觉冲击,并或多或少地调动起人的“通感”[6],使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

沙鸥注重“以画入诗”或“以书入诗”,拓展了诗的意象,丰富了诗的情趣。书法的“知白守黑、黑白相生”,中国画的“以虚拟实、虚实相生”,在他的诗作中得到借鉴和体现。这既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表现上。

“知白守黑、黑白相生”是中国书学的精髓,也是中国哲学美学精神的体现。[7]沙鸥从中得到启发,将其嬗变而引入诗作。譬如,他写过围棋,下围棋的智慧似乎在于,一方执黑知白、攻白守黑,另一方则执白知黑、攻黑守白,在黑白相间的天地里攻守博弈。这和书法的知白守黑、黑白相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黑白的背后是虚无、是空,这是所有博弈的最后归宿,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说是真正智慧。他写道:“眼中看到的无非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争来争去∕无非是为了一寸土地∕为了一座城池”“费尽了心思∕算尽了计谋∕胜了多一些土地∕输了少一座城池”,而“佛手∕按住土地按住城池∕按住黑白∕轻轻一抹∕一切平静 一切皆空”(《围棋》)。人生的智慧,博弈的智慧,艺术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对黑与白的知、执、攻、守,更在于超越与超脱。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书,也可以视作黑白相生的产物,他写道:“文字与纸张的结合∕无非黑白相间∕那么的简单”“其实有些书∕你不看∕也明白一个道理∕白既黑∕黑既白”,“黑白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一切的美与丑∕善与恶∕一切的真理与谬误∕都是从中而生”。翻一翻书,每一页纸都有正反两个面,但很少能够看到他的侧面。读了几十年的书,不过是接受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而从未认真思考过∕究竟是心读懂了文字∕还是文字启迪了心灵”。(《书》)因此,读书也必须超越黑白藩篱,而不必过于固执,这大概也是读书的智慧吧。

“以虚拟实、虚实相生”是中国画学的精髓,也是中国哲学美学精神的体现。[8]绘画所特有的艺术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沙鸥的诗作。沙鸥擅长水墨写意画,或山水,或花鸟,全以笔墨写出,自然而然,不事造作或制作;他师法自然却不拘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9],写“胸中丘壑”而非纯粹“眼中丘壑”;他追求画境的空灵,往往化实为虚,以虚拟实,以达至“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10]。沙鸥的诗作也具有相似相近的品格。就像他的画来自“写生”,他的诗来自“写真”,然而,其“写生”“写真”都不是“写实”,而是化实为虚,以虚拟实,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实相生。他写风景名胜,并不满足于描绘像似,而是“化景物为情思”,如《乌镇》的悠悠情思;他写历史文物,并不着眼于真实图式,而是“化腐朽为神奇”,如《骨笛》的如真如幻;他写生命历程曲折悲喜,并不拘泥于如实道来,而是“化实体为象征”,如《古莲》的象征、《蝉》的隐喻。即便写人生,虽然洋洋洒洒,却也虚虚实实,如《戏曲人生》。他的诗如同他的画,写得空灵,留下一些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再次,沙鸥诗的形式语言受画的形式语言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而画是笔墨的艺术。中国传统国画非常注重笔墨[11],强调以书入画,强调书法用笔,强调“书写”的功夫,而这种“书写”也是“抒写”即情感意趣的表现。传统书法尤其是草书,是一种“线的艺术”,其节奏、韵律以及疏密、张弛、开合等,构成一种“生命的律动”,以书入画而成为绘画情感抒发的主要手段。“书为心迹”[12],“画为心象”[13],而“诗以言志”则为心声[14]。诗、书、画虽在艺术形式上差异明显,但在抒发心胸、表达情感上则是异曲同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沙鸥注意借鉴画的艺术形式语言以丰富诗的艺术形式语言。其诗的艺术形式语言具有这样的特点:诗体多以线形结构,注重内在节奏的变化,以情感起伏波澜牵引语气词句,或一气呵成,或委婉曲折;或悠悠绵延,或戛然而止;或字句铺陈,或惜字如金;或词组联珠,或玑珠分缀,以形成特定的语气和语境。看似任性,实则有序,即“情感逻辑”使然。故率性率意,不以形拘情,以象害意,而以形传情,以象表意。他的诗如同他的画,他的画以笔墨形式表达情感意趣,而不以固定程式节情害意。在他看来,能表情达意就是好作品,诗画皆然。诗人这样评抽象画:“被生活折腾的∕没了形∕除了泪水就是血水∕再就是辛酸与忧郁”,这一生太复杂,说也说不清楚,“画出来就是这个样∕你说他是抽象也好∕你说他乱画也好∕但在我心中∕就是一幅真实的画”“我不太会说话∕只能用雕刻的刀胡乱地表达∕如果有一人能够读懂∕这才是我一生的知音”(《抽象画》)。

沙鸥与书画情缘很深,其洒脱的书画情趣构成了高逸的诗艺风神。也许可借苏东坡的话来说沙鸥:观沙鸥之画,画中有诗,味沙鸥之诗,诗中有画。


结语:并非多余的话


首先,我关注沙鸥的新诗,是因为沙鸥关注了人们应该关注而疏于关注的生命。

在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浮躁的时代,我们所关注的东西太多,欲望太多,追求也多。人原本所依赖的自身生命,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边缘化了,而与人关系密切的自然生命,则被我们有意无意地蔑视了、糟践了。真正地关注生命,深切地思考生命,倾心地呵护生命,精心地表现生命,倒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一种精神贵族。

其次,我解读沙鸥的新诗,是因为沙鸥的诗中有书画情趣而别开生面,于“诗书画三绝”中体现了人、人心、人情。

诗学、书学、画学说到底都是人学,也都是人心之学、人情之学。它们在艺术形式、技巧的表层上差异明显,但在艺术精神、审美的深层上殊途同归,即都是对人的生命及其人生、人心、人情的呈现、表达、抒写。就此而言,诗书画应该也可以统一。事实上,在中国艺术传统里,“书画异名而同体”,而诗和画是姊妹艺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15]诗书画在本质上相同,至少是相通。因此,“诗书画三绝”往往作为对一个艺术家的要求或评价。然而,到了当代,真正做到“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已经不多,而以学问见长的“三绝”艺术家更为少见。

我关注和解读沙鸥的新诗,还因为沙鸥是一个文化人、一个学人。我总以为,艺术是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乔木,而诗是生命之树上绽开的花朵。没有文化土壤岂有乔木,没有生命之树哪有花朵。艺术是文化孕育、滋养出来的,诗书画概莫能外。沙鸥是一个具有学人素养的书画家,具有学人情怀的诗人,因此他的新诗值得关注与解读。[16]


庚子正月初九,被疫情困于淝上半塘轩


(陈祥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安徽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注释:

[1]我们或许有关于蝉的历史文化记忆,那大多是古代文人情感意趣的表达,或是高洁品格的显露,“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或是悲凉情境的表露,“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或是孤寂心情的流露,“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或是静谧空灵的写照,“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藉《入若耶溪》)或是幽居山林的禅境妙悟,“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直接奥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人很早便以蝉喻禅,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用蝉性借喻屈原:“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在古人尤其禅家看来,蝉性高洁,知了觉悟;浮游尘埃,隐身止语;出世发声,一鸣惊人;恰如君子,震耳发聩。因此在古人文人雅士那里,以蝉入诗、以蝉入画者汗牛充栋,以蝉喻蝉、以蝉说禅者代不乏人。这种关于蝉的历史文化记忆,日积月累,代代相传,积淀不断丰厚,逐渐形成为中国士人文化-心理结构,乃至成为“集体无意识”,而在其文化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2]车前草是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全草,车前子是此植物的种子。车前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相传,汉名将霍去病带兵抗击匈奴,被困沙漠。天旱无雨,盛暑无露,官兵小便淋漓,而且亦患面部水肿。部下见战马无恙,细察,马食一草。霍去病知道后,让部下皆煎饮而病去,霍去病大笑,“好一个车前草,真是天助我也。”故而得名。传说,宋欧阳修常苦于腹泻,屡治无效。夫人说:“市上有人售治疗腹泻的药,三文钱一贴,何不一试?”欧阳修不信,妻无奈买一贴假请名医开方,欧阳修饮而愈。事后妻以实告之,欧阳修以重金谢卖药人,以求其方。售药人曰:“一味车前子而已。”唐代张籍《答开州韦使君召寄车前子》诗云:“开州午月车前子,作药人借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眼病,二千里外寄闲人。” 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有一段精辟的名言:“玉扎丹砂, 赤箭青芝, 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这就是说,物虽有贵贱, 但在需要时, 微贱之物, 亦可显示它的宝贵之处。牛溲即车前草 ,用微不足道的车前子,治愈了欧阳修的泄泻顽疾,证实了韩愈的至理名言。

[3]将这类作品的部分代表作的解读分析放在该文第一部分,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有意安排。

[4]英国著名的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克莱夫·贝尔:《艺术》(ArtBy clive Bell),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9月第1版,第4页。

[5]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6]关于通感的解释,参见钱钟书《通感》,载《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56页。

[7]参见陈祥明:《老子哲学美学对中国文人与书画艺术的影响》,载陈祥明:《诠释学的理论与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8]参见陈祥明:《老子哲学美学对中国文人与书画艺术的影响》,载陈祥明:《诠释学的理论与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陈祥明:《宗白华对中国绘画美学传统的诠释与拓新》,中国画学,2019年第4期。

[9]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63-65页。

[10]笪重光:《画筌》,载潘运浩:《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11]中国传统书学、画学对笔墨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现代书画大师黄宾虹作了总结性论述,他提出了著名的“五笔”(平、圆、留、重、变)“七墨”(浓、淡、泼、破、焦、积、宿)说,对现代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

[12]元代书法理论家盛熙明《书法考》云:“夫书者,心之迹也。” 元代陈绎《翰林要诀·变法》云:“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13]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云:“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他以极简明的话语阐明绘画所要传达的是画者的心象,这心象是也是心境。这也就是所谓“画为心迹,境由心生”。

[14]“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15]参见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载《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4-6页。

[16]注:当我写毕拙稿时,从微信群里看到沙鸥反映抗击肺炎疫情的一组新作《这个春天有点冷》《我们不挣这个钱》《和谐是幸福的种子》《我们已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致钟南山》《一位耄耋老人》《白衣人》等。我没来得及参考这些作品,但我感到沙鸥不是一个“泛生命主义者”,而是一个关注现实生命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学者诗人。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2.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百余诗人走进“林栖三十六院”,打造自然生活和写作基地
  4.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鲁奖诗人张执浩的新诗集《咏春调》在武汉首发
  6. 春天的隐喻与诗歌的情感——评《春天送你一首诗》
  7. 一个诗人的乡野血脉、山水胎记和精神漫游——慕白诗集《开门见山》读后记
  8. “明月共此时——海峡两岸诗歌朗诵演唱会”在京举行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嘉会芳菲节,人从祓禊游”——安新举办第三届“濡阳春禊”雅集活动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