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现代诗与旧体诗

作者:兴复   2024年03月12日 13:43      0    收藏

浅说中国现代诗与旧体诗
作者/李森铎


中国现代诗与旧体诗是以诗的体裁为标准给出的大项分类结果。

现代诗、旧体诗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在中国诗学理论界出现的新概念。现代诗在当时叫新诗,也叫自由诗。自由诗就是不受平仄、押韵、对仗、字数、句数等规则限制的诗。旧体诗是相对现代诗而言的称谓。在中国诗学理论界,把按照中国传统诗的理论规范写成的诗叫做旧体诗。旧体诗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个部分。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青年运动,掀起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在文学界,文章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这时的中国人开始写现代诗。现代诗在表达思想情感时受到的限制比旧体诗少,现代诗的发展速度很快。中国的现代诗刚兴起时,有的人学习欧美诗的格式,有人学习苏联诗的格式。当然,也有人学习其它国家诗的格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有徐志摩、郭沫若等人。现代诗有自己的诗学规范。例如:中国现代诗在语言上要有张力、穿透力,要有韵味;在诗意上要含蓄或者明朗;在格式上要简洁、明快,自由、舒展。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这一方针的影响之下,之后的中国诗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进入了“诗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现代诗进入通俗化。例如:“十二年啊/我又来/是毛主席送我上讲台/心儿跳啊/泪满腮/步步脚印起波涛/件件往事涌心怀。”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出现了“伤痕文学”。随着伤痕文学的兴起,朦胧诗在中国盛行。朦胧诗把中国现代诗带到了较高的文学水平。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诗坛出现了许多“新诗潮”诗人,后来文学界把这些“新诗潮”诗人叫做朦胧派诗人。他们跳出当时中国诗的传统规范,反思“人的本质问题”并发表了充满新风格的诗。这些诗人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表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领域。当时的“正规”诗坛无法接受这些朦胧诗。1978年12月23日,北岛、芒克等朦胧诗人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杂志《今天》。1980年12月底,北京市公安局再次派员口头通知《今天》编辑部终止一切活动。

1979年,北岛的短诗《回答》发表在《诗刊》第3期上。由此开始,朦胧诗从地下状态转变为公开状态,朦胧诗很快占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由此引发了中国诗界及至中国文学界历时数年的关于“朦胧诗”的争论,这一次的争论声势浩大,争论中得出了朦胧诗的主题是:“提供历史的见证”。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朦胧派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朦胧派也被称为今天派。朦胧派的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杨炼、舒婷、顾城等人。

提到朦胧诗,就必须得说一说中国诗的表象、意象、意境。表象也叫物象,物象就是那个启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具体实物。意象是指表象启发诗人之后,当时在诗人头脑中产生的那个文学形象。这种文学形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是一首成熟的诗呈现出来的意念和境界。

对于作者来说,表象、意象、意境产生的时间顺序是这样:一个物象(表象)瞬间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思想等寄托到表象的身上,在诗人头脑中产生出文学形象,这个文学形象就是意象。意象使得诗人荡气回肠,快速创作诗。诗创作成功以后,通篇呈现的意念和境界就是这首诗的意境。在文学艺术理论教材中,有人借用郑板桥概括的画竹过程三段论,来说明表象、意象、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里的“眼中之竹”是表象;“胸中之竹”是意象;“手中之竹”是意境。“手中之竹”是画作完成后呈现出来的意念和境界。

对于读者来说,表象、意象、意境产生的时间顺序是这样:读者在阅读诗的过程中,首先见到的是表象(物象);在品读诗的过程中,读者感悟到了意境。意境触发了读者的头脑,使得读者的思维散发开来,使读者不知不觉进入诗的二次创作,在读者的头脑中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意象。一首朦胧诗,读者头脑中的意象与诗人当初创作时的意象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另外,一首朦胧诗,不同读者头脑中产生的意象,也可能不同。例如:用“石头”作为表象,创作了一首朦胧诗。一个读者阅读后,感悟到石头表达的意象为“不求进步、不能进步”的困顿;另外一个读者阅读后,感悟到石头表达的意象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从而坚定不移”的品质。这两个读者的感悟都是对的。

诗人创作了一首体裁规范的朦胧诗,读者达到了怎样的思想水平,就能感悟和体会到怎样的精神世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诗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一个特点,即诗的意象会变异和升华。阅读诗,读者头脑中的意象使得自己荡气回肠,体会独特情感或看清自己的人世间。

1980年前后,是中国现代诗的小高潮。之后随着社会的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人下海经商,有人下岗失业,诗不能养家活口,中国诗逐步进入了低谷。

人类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科技发展,信息平台增多,信息传递速度加快,随之中国现代诗和旧体诗又再一次兴起。

前面简要叙述了中国现代诗的百年历程,下面再来说说中国旧体诗。旧体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在中国诗学理论界提出的新概念。旧体诗是中华诗词的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为了与现代诗相互区别,人们把按照中国传统诗的理论规范写成的诗叫做旧体诗。旧体诗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部分。

古体诗、近体诗都是唐朝初年后在中国诗界出现的概念。虽然唐朝之前没有这两个概念;但是唐朝之前、唐朝之后、即使是今天,人们一直都在写古体诗。唐朝之后,为了区分诗的体裁,人们把不符合近体诗格律的那些诗就叫做古体诗或者古诗。古体诗与近体诗在外观上很相似,但是二者遵循的规范不同。古体诗有自己的规范:①古体诗的押韵:韵脚字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古体诗不需要一韵到底,诗中可以换韵。②古体诗的联内可不“对”、联间可不“粘”。③古体诗的句式不受平仄律限制,句数也不受限制。可以有五言四句的“古绝句”;也可以有句式长短不一、句数不受限制的“歌行体”。例如:李白的《蜀道难》。④古体诗的句与句之间的诗意密不可分。

隋唐时期,人们开始写作近体诗,唐朝初年后近体诗成型。当然,今天也有许多人写近体诗。唐朝初年后,因为科举考试需要评价诗的优劣,所以对诗的写作提出了“平仄、押韵、对仗、字数、句数”等一系列格式和规则,这些格式和规则叫做格律。用这些格律来规范诗的写作和评价。人们把按照“平仄、押韵、对仗、字数、句数”等格律规范写成的诗叫近体诗。

近体诗相对古体诗而言,以唐朝初年后为时间节点,近体诗是唐朝初年以后形成的中国汉族诗的新体裁。现代诗相对旧体诗而言,以1919年中国新文化运动为时间节点,现代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中国诗的新体裁。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代表中国朦胧诗派的诞生,由此朦胧诗成为了中国现代诗的重要流派和杰出代表之一。朦胧诗是在现代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诗的新流派;近体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诗的新体裁。近体诗和朦胧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朵艳丽娇美之花,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绝句和律诗是近体诗的杰出代表,例如: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陆游的《书愤》。今天依然有诗人写作绝句和律诗。绝句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盛行。绝句的显著特征是:每首诗为四句话。五言绝句是每句五个字,二联四句话的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每句七个字,二联四句话的诗,共二十八个字。绝句的押韵规则是:首句可押可不押;二句与四句必须押平声韵;第三句不押韵。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是对仗的例子也很多。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体例,在律诗中占有重大数量和重要地位。五言律诗是每句五个字,四联八句话的诗,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是每句七个字,四联八句话的诗,共五十六个字。律诗的押韵规则:首句可押可不押;二、四、六、八句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律诗的对仗规则:一般来说,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排律是指诗的句数为偶数、每首十句以上的律诗。排律是律诗的延伸,排律的押韵规则依照律诗执行。排律除首尾二联外均需对仗。

近体诗的“平仄”:平声比较平直,可以拖得比较长;仄声有起伏变化,往往较短。近体诗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对应关系:平声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声、第二声;仄声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三声、第四声。关于近体诗的平仄律的使用,唐、宋、元、明、清的诗人,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严格按照类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这样的平仄律来写作近体诗。平仄律严重束缚诗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今天的诗人,学习近体诗写作,大部分人重点遵循押韵、对仗、节奏、字数、句数等规则;对于平仄律的运用,有人自觉严格遵守,有人只是尽力注重诗的抑扬顿挫而已。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 世遗生活,诗意琴岛——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隆重开幕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诗词名家张存寿——问蛤蜊风致何如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